《书剑南诗后 其一》

时间: 2025-01-11 08:49:19

形胜中原弃不收,年年家祭拜松楸。

荆襄未及留雄镇,关洛谁能扼上游。

天水至今无片土,临安终古有高楼。

衰年勿为南园诮,北伐原来为复仇。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书剑南诗后 其一
作者: 沈宝森 〔清代〕

形胜中原弃不收,
年年家祭拜松楸。
荆襄未及留雄镇,
关洛谁能扼上游。
天水至今无片土,
临安终古有高楼。
衰年勿为南园诮,
北伐原来为复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中原地区的失落与无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反思。诗人感叹中原的美好却被弃置不顾,年年在家祭祀时只拜祭松树和楸树。荆襄地区的雄镇未能得到留存,关洛地带又有谁能够控制上游的河流。如今天水地区依然没有一寸土地,而临安却自古以来就有高楼大厦。诗人在衰年之际不应为南园的景象而感到鄙夷,北伐的目的本是为了复仇。

注释:

  • 形胜:指地势、景色等的美好。
  • 松楸:松树和楸树,象征祭祀的对象。
  • 荆襄:指荆州和襄阳,古代的军事重镇。
  • 关洛:指关中和洛阳地区。
  • 天水:地名,指天水地区,历史上曾有争夺。
  • 临安:指今杭州,历史上繁华的城市。
  • 衰年:年老衰退的时期。
  • 南园:指南方的园林或故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宝森,清代诗人,生于明末清初,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代。他的诗作常反映对历史的思考与对家国的关切,风格多为沉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诗人通过对故乡和历史的抒怀,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复仇的渴望。

诗歌鉴赏:

沈宝森的《书剑南诗后 其一》通过对中原和南方的对比,展示了一个历史沉重、情感深邃的画面。诗的开头以“形胜中原弃不收”揭示了中原的美好却被忽视,表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和无奈。接着,诗人提到“荆襄未及留雄镇”,表达了对历史上盛世的遗憾;而“关洛谁能扼上游”则引发了对战局的思考,强调了控水之地的重要性。最后两句“衰年勿为南园诮,北伐原来为复仇”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展现出一种对历史的强烈反思与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兼具历史感与现实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形胜中原弃不收:中原的美好风光被遗弃,表现出对故土的遗憾。
  2. 年年家祭拜松楸:每年在家中祭祀时,所祭的只是普通的松树和楸树,象征着对往日繁华的怀念与失落。
  3. 荆襄未及留雄镇:荆州和襄阳未能成为坚固的军事重镇,暗示国家的衰落。
  4. 关洛谁能扼上游:关洛地区的重要性被强调,谁能掌控水源的上游,谁就能掌控战争的主动权。
  5. 天水至今无片土:天水地区的失落,表明战乱带来的土地荒凉。
  6. 临安终古有高楼:临安作为繁华之地,象征着历史的积淀和文化的延续。
  7. 衰年勿为南园诮:即使年老也不应对故乡的景象感到失望。
  8. 北伐原来为复仇:北伐的根本目的在于复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间有明显的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通过“松楸”象征祭祀和怀念,增强情感的深度。
  • 排比:用连续的短句表达诗人的忧虑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家国的思考与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为复仇而奋斗的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中原:象征故土与美好,寄托了对家乡的怀念。
  • 松楸:祭祀的对象,代表对过去的追忆。
  • 荆襄:历史上的军事重镇,象征国家的兴衰。
  • 天水:失落的土地,代表战乱对人民的影响。
  • 临安:繁华的城市,象征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松楸”象征什么? A. 祭祀的对象
    B. 战争的工具
    C. 美好的风景
    D. 诗人的故乡

  2. “北伐原来为复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D. 对个人生活的失落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春望》中,诗人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动乱的感慨与对家园的思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但沈宝森的作品更强调历史的反思与复仇的主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