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夕阳西下乱山围,缥缈遥村暮霭霏。
游兴最嫌秋日短,马头明月照人归。
白话文翻译:
夕阳西沉,四周的山峦环绕着我,远处的村庄被薄雾笼罩,显得朦胧而神秘。游玩的兴致最怕秋天的日子短暂,马头上的明月照耀着我归家的路。
注释:
- 夕阳:指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
- 西下:夕阳落下,表示时间的晚。
- 乱山:四周的山峦,形容山势错落。
- 缥缈:形容雾气朦胧,不真切。
- 遥村:远处的村庄,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暮霭:傍晚时分的雾霭,营造出一种秋天的萧瑟感。
- 游兴:游玩的兴致。
- 秋日短:秋天的日子相比其他季节更短,表达对游玩的惋惜。
- 马头:骑马时马的头部,暗示归途的交通工具。
- 明月:明亮的月亮,象征归家的指引。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明月”常常被用来表达思乡之情。在古代诗词中,月亮常与游子、归家相联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太清(约1610-约1680),清代诗人,字岐生,号太清,晚号白云山人。其诗风清新洒脱,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清代,正值秋季,作者在游览潜真洞后返回梅儿岭,描写了他在秋日黄昏时的游玩心情和归家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日黄昏的美丽场景,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自然情感与对归家的向往。首句“夕阳西下乱山围”以生动的景象引入,展现了夕阳洒落在四周山峦上的壮丽画面,四周的山峦似乎在柔和的光线下显得更加宁静。第二句“缥缈遥村暮霭霏”则通过“缥缈”与“霏”描绘了朦胧的村庄景象,给人以神秘和诗意的感觉。
第三句“游兴最嫌秋日短”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短暂日子的惋惜,带有一丝淡淡的忧伤。最后一句“马头明月照人归”则将游子归家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明亮的月光成为了归路的指引,既有现实的归途,也有诗人内心的归属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对归家的渴望,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夕阳西下乱山围:夕阳落下,四周的山峦环绕,描绘了时光流逝与自然景观的和谐。
- 缥缈遥村暮霭霏:远处的村庄被薄雾笼罩,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 游兴最嫌秋日短:表达了对秋天短暂的惋惜,游玩欲望受到时间的限制。
- 马头明月照人归:归途上月光照耀,象征着希望和指引,暗示着对家的思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如“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
- 拟人:无形的“游兴”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形成了和谐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与游子归途,表达了诗人对秋日短暂的惋惜和对家乡的思念,流露出浓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乱山:代表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 遥村:隐喻着归属与安宁的地方。
- 暮霭:象征着黄昏时分的宁静与孤独。
- 明月:象征思乡与归属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游兴最嫌秋日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秋天的赞美
- B. 对时间流逝的惋惜
- C. 对自然的无感
- D. 对游玩的享受
-
“马头明月照人归”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漫游的快乐
- B. 归家的指引与思念
- C. 对未来的迷茫
- D. 对月亮的赞美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同样在月光下描绘个人情感,表现出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
- 《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光表达对兄弟的思念,情感更加浓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顾太清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与解读》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