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石吞流》

时间: 2025-04-27 08:33:06

一峰偃伏状龟形,浴水何年见瑞灵。

春草渐添毛色绿,秋波环映甲文青。

长吞巨浪跨南浦,怒涌洪涛拱北溟。

自是乐昌多胜概,登高如上玉虚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峰偃伏状龟形,浴水何年见瑞灵。
春草渐添毛色绿,秋波环映甲文青。
长吞巨浪跨南浦,怒涌洪涛拱北溟。
自是乐昌多胜概,登高如上玉虚亭。

白话文翻译:

一座山峰卧伏,形似一只龟,何年在水中能见到灵瑞之气?春草渐渐长绿,秋水环绕映照着它的龟甲纹理。它长时间吞吐巨浪,跨越南浦,狂涛怒卷,涌向北海深处。这里本是乐昌的美好景致,登上高处就如同来到玉虚亭一样。

注释:

  • 偃伏:低头卧伏,形态像。
  • 瑞灵:吉祥的灵气,象征美好的事物。
  • 甲文青:龟甲上的花纹,青色的水波反射其光彩。
  • 南浦:指南方的水边。
  • 北溟:北方的海洋,指广大的海洋。
  • 乐昌:地名,指乐昌地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邓球,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流传,但以其诗作而为人所知,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邓球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中,可能是在乐昌游历时所作,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龟石吞流》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刻观察。诗的开篇以“龟形”引入,形象生动地将山峰与龟相联系,展现了自然的灵动和智慧。接下来的描写通过春草和秋水的对比,展示出四季的变换和生命的轮回,展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在“长吞巨浪跨南浦”一句中,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山峰与巨浪相对,表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自身的渺小。随后的“怒涌洪涛拱北溟”,则通过动感的描绘,传达出海浪的激荡与奔放,仿佛听见了海浪的怒吼,极具冲击力。

最后两句则回归到乐昌的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透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哲学。整首诗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中,融入了个人情感和对生命的思索,具有深刻的哲理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峰偃伏状龟形:描写一座山峰,形状像一只躺着的龟,展现自然景观的形态。
  2. 浴水何年见瑞灵:问这座山在水中能否见到吉祥灵气,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 春草渐添毛色绿:春天的草逐渐生长,增添了绿意,表现出生命的复苏。
  4. 秋波环映甲文青:秋水环绕着龟甲,映照出青色的纹路,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5. 长吞巨浪跨南浦:形容山峰吞吐着巨浪,跨越南方的水边,强调自然的力量。
  6. 怒涌洪涛拱北溟:海浪激荡,涌向北方的大海,展示出自然的壮阔。
  7. 自是乐昌多胜概:乐昌本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充满了胜景。
  8. 登高如上玉虚亭:登上高处的景致如同进入了神仙的境地,表现出对自然的赞美与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峰比作龟,生动形象。
  • 夸张:如“长吞巨浪”,强调了自然的宏伟。
  • 对仗:如“春草渐添毛色绿,秋波环映甲文青”,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仰,展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与对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 :象征长寿与智慧,体现自然的灵性。
  • 春草:代表生命与希望,体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 秋波:象征宁静与深邃,展现自然的柔美。
  • 巨浪:象征力量与壮阔,体现自然的雄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龟形”指的是:

    • A. 一只真正的龟
    • B. 一座山峰的形状
    • C. 一片草地
    • D. 一条河流
  2. 诗中“怒涌洪涛”描述的是什么?

    • A. 平静的湖泊
    • B. 激荡的海洋
    • C. 微风轻拂
    • D. 温暖的阳光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恐惧
    • B. 对美好景色的赞美
    • C. 对生活的失落
    • D.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邓球《龟石吞流》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邓球更注重描写细腻的自然形态,而王之涣则通过高处视野展现壮阔的景观,反映出不同的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1. 《明代诗人传》
  2. 《古典诗词鉴赏》
  3. 《中华诗词大典》

这些资料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古典诗词的魅力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