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过长亭一舍宽,
送行犹自挽征鞍。
我无惠政苏凋瘵,
何事邦人泪不乾。
白话文翻译:
已经经过长亭,路途宽阔,
送行时我依然挽着征鞍。
我没有施行恩惠的政策来救济民众,
为何百姓的眼泪仍然没有干呢?
注释:
逐句解释:
- 已过长亭一舍宽:指已经走过了长亭,路途变得宽阔。长亭常作为送别之地,这里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 送行犹自挽征鞍:送别时仍然握着马鞍,表现出诗人对离别的依依不舍。
- 我无惠政苏凋瘵:我没有施行任何惠政来救助民众的困境,苏凋瘵意指恢复生机,消除瘟疫。
- 何事邦人泪不乾:为什么百姓的眼泪还没有干涸,暗示着民众的苦难和哀伤。
典故解析: “长亭”是古代送别的地方,常用于诗词中表达离别之情。“惠政”是指施行有利于人民的政策,诗人自责没有能力去改善民众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伯达,字子美,号青山,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其诗风沉稳,常以抒情和抒怀见长。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沈伯达出行时,表达了对民众困境的深切关怀,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背景。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首句“已过长亭一舍宽”描绘了离别的场景,似乎是对即将远行的感慨与不舍。长亭的意象不仅仅是一个地点,更是情感的寄托,传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
第二句“送行犹自挽征鞍”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在送别中仍紧握马鞍,象征着他对离别的依依不舍与情感的波动。这里的“征鞍”不仅代表了出行的准备,也暗示着他内心的不安和对未来的惶恐。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尤其是“我无惠政苏凋瘵”,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自责与无奈。惠政的缺乏让他感到愧疚,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职责是关心和改善人民的生活,而现实却是无能为力。
最后一句“何事邦人泪不乾”则是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同情,诗人在这里不仅在问自己,更是在控诉社会的无情与动荡。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了诗人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过长亭一舍宽:描绘了一个宽阔的场景,暗示着旅途的开始与离别的现实,长亭是送别的象征。
- 送行犹自挽征鞍: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以及他对未来的思考和担忧。
- 我无惠政苏凋瘵:诗人自责,意识到自己未能施政惠民,反映出内心的无奈和愧疚。
- 何事邦人泪不乾:对百姓困境的深刻同情,表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修辞手法:
- 比喻:长亭象征离别,征鞍象征旅途的准备。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离别的感慨以及对民众苦难的深切关怀,反映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以及对无能为力的自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亭:送别的场所,象征离别与情感的寄托。
- 征鞍:出行的准备,象征对未来的不安和惶恐。
- 泪不乾:象征民众的苦难与无尽的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亭”象征什么?
A. 离别
B. 欢聚
C. 归乡 -
诗人对“惠政”的态度是?
A. 满意
B. 自责
C. 不在乎 -
“邦人泪不乾”反映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悲伤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对民生的关怀。
- 李白《送友人》:表现了送别时的情感与不舍。
诗词对比:
- 比较沈伯达与李白的送别诗,沈伯达更加关注国家与百姓的苦难,而李白则更多体现个人的情感与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