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五首)》
时间: 2025-04-28 02:26: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夫避兵三江口,江中夜夜蛟龙吼。砉然一声脑欲裂,千尺长堤忽如走。须臾海门风雨来,江水震荡如奔雷。同行百舡半沉溺,无力救之空叹息。
白话文翻译:
我这个老人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三江口,夜晚江中总是传来蛟龙的吼声。突然一声巨响让我头脑几乎裂开,千尺长的堤坝仿佛在移动。不久海门那边风雨大作,江水震荡如同奔雷。同行的百艘船只一半沉没,我却无力救助,只能空自叹息。
注释:
- 避兵:躲避战乱。
- 三江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多条江河交汇处。
- 蛟龙吼:比喻江水汹涌的声音。
- 砉然:形容声音突然且响亮。
- 脑欲裂:形容声音极大,几乎让人感到头痛。
- 千尺长堤忽如走:形容江水冲击力极大,堤坝仿佛在移动。
- 海门:地名,可能指江河入海口。
- 百舡:百艘船只。
- 沉溺:沉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凯,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笔。此诗可能创作于战乱时期,反映了诗人对战乱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无奈。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诗人躲避战乱时所作,通过描绘江中的险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描绘了战乱时期诗人躲避战乱的情景。诗中,“蛟龙吼”、“砉然一声”、“千尺长堤忽如走”等意象,生动地表现了江水的汹涌和战乱的恐怖。而“同行百舡半沉溺,无力救之空叹息”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战乱的深刻反思。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是一首优秀的战乱题材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夫避兵三江口”:诗人自称为“老夫”,表明自己的年纪和身份,“避兵”说明诗人在躲避战乱,“三江口”是诗人躲避的地点。
- “江中夜夜蛟龙吼”:用“蛟龙吼”比喻江水汹涌的声音,形象生动。
- “砉然一声脑欲裂”:形容声音突然且响亮,几乎让人感到头痛。
- “千尺长堤忽如走”:形容江水冲击力极大,堤坝仿佛在移动。
- “须臾海门风雨来”:不久海门那边风雨大作,预示着更大的灾难。
- “江水震荡如奔雷”:用“奔雷”比喻江水的震荡,形象生动。
- “同行百舡半沉溺”:同行的百艘船只一半沉没,说明灾难的严重性。
- “无力救之空叹息”:诗人无力救助,只能空自叹息,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战乱的深刻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蛟龙吼”、“奔雷”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水的汹涌。
- 拟人:如“千尺长堤忽如走”,赋予堤坝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表现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险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无奈,反映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痛苦。
意象分析:
- “蛟龙吼”:比喻江水汹涌的声音,形象生动。
- “奔雷”:比喻江水的震荡,形象生动。
- “千尺长堤忽如走”:赋予堤坝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表现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蛟龙吼”比喻的是什么? A. 江水的声音 B. 风的声音 C. 雷的声音 D. 人的声音
-
诗中“千尺长堤忽如走”表达了什么? A. 堤坝的坚固 B. 江水的冲击力 C. 堤坝的移动 D. 江水的平静
-
诗中“无力救之空叹息”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愤怒 B. 无奈 C. 悲伤 D. 恐惧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时期的苦难和无奈。
- 王昌龄《出塞》:描绘了边塞的艰苦和战士的豪情。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袁凯的《老夫(五首)》:两者都反映了战乱时期的苦难,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而袁凯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无奈和恐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大量唐代诗人的作品,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战乱题材的诗作。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明代诗人的作品,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袁凯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