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州道中》

时间: 2025-01-26 03:36:22

穷荒六月天,地有一尺雪。

孤儿可怜人,哀哀泪流血。

书生不忍啼,尸坐愁欲绝。

鼙鼓夜达明,角笳竞於邑。

此时入骨寒,指堕肤亦裂。

万里不同天,江南正炎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寰州道中 汪元量 〔宋代〕

穷荒六月天,地有一尺雪。 孤儿可怜人,哀哀泪流血。 书生不忍啼,尸坐愁欲绝。 鼙鼓夜达明,角笳竞於邑。 此时入骨寒,指堕肤亦裂。 万里不同天,江南正炎热。

白话文翻译:

在荒凉的边疆,六月天里地面竟积了一尺厚的雪。 孤苦无依的孩子,悲伤得泪水如同流血。 书生不忍听这悲啼,坐着如同僵尸,忧愁得几乎要断绝。 战鼓声整夜不停,号角声竞相悲鸣。 此刻的寒冷深入骨髓,手指冻得皮肤都裂开了。 万里之外的气候截然不同,江南地区正是酷热难耐。

注释:

  • 穷荒:指边远荒凉的地方。
  • 一尺雪:形容雪非常厚。
  • 孤儿:失去父母的孩子。
  • 哀哀:极度悲伤的样子。
  • 书生:指读书人,这里可能指作者自己。
  • 尸坐:形容坐姿僵硬,如同死尸。
  • 鼙鼓: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
  • 角笳:古代军中用的号角。
  • 於邑:形容声音悲切。
  • 入骨寒:形容极度寒冷。
  • 指堕肤亦裂:手指冻得皮肤裂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此诗可能是在边疆旅行或考察时所作,反映了边疆地区的艰苦环境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地区六月天仍有厚雪的极端气候,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孤儿的悲惨生活。诗人生动地描绘了边疆的寒冷和孤儿的哀痛,表达了对边疆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边疆的严寒和江南的酷热,突出了边疆地区的艰苦环境。诗中“孤儿可怜人,哀哀泪流血”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孤儿的悲惨境遇,令人感同身受。书生的形象则体现了诗人对这种苦难的深刻同情和无力改变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通过对边疆孤儿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穷荒六月天,地有一尺雪。” —— 描述边疆地区六月天仍有厚雪的极端气候。
  2. “孤儿可怜人,哀哀泪流血。” —— 描绘孤儿的悲惨境遇,泪水如同流血,表达了极度的悲伤。
  3. “书生不忍啼,尸坐愁欲绝。” —— 书生不忍听孤儿的悲啼,坐姿僵硬如同死尸,忧愁得几乎要断绝。
  4. “鼙鼓夜达明,角笳竞於邑。” —— 战鼓声整夜不停,号角声竞相悲鸣,形容边疆的紧张氛围。
  5. “此时入骨寒,指堕肤亦裂。” —— 形容极度寒冷,手指冻得皮肤裂开。
  6. “万里不同天,江南正炎热。” —— 对比边疆的严寒和江南的酷热,突出了边疆的艰苦环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边疆的严寒和江南的酷热,突出了边疆的艰苦环境。
  • 拟人:“鼙鼓夜达明,角笳竞於邑”中的“竞於邑”赋予了号角以人的情感,形容其声音悲切。
  • 夸张:“地有一尺雪”和“哀哀泪流血”都是夸张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反映边疆地区的艰苦环境和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对边疆孤儿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通过对比和夸张等修辞手法,诗人成功地传达了对边疆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刻关怀。

意象分析:

  • “一尺雪”:象征边疆的严寒和艰苦环境。
  • “孤儿”:象征社会的弱势群体和苦难生活。
  • “鼙鼓”和“角笳”:象征边疆的紧张氛围和战争的残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孤儿可怜人,哀哀泪流血”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D. 恐惧

  2. “书生不忍啼,尸坐愁欲绝”中的“尸坐”是什么意思? A. 坐得很端正 B. 坐姿僵硬如同死尸 C. 坐着思考 D. 坐着休息

  3. 诗中通过什么手法突出了边疆的艰苦环境? A. 对比 B. 拟人 C. 夸张 D. 排比

答案:

  1. B. 悲伤
  2. B. 坐姿僵硬如同死尸
  3. A. 对比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 白居易的《卖炭翁》: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兵车行》对比,两者都反映了战争和边疆的艰苦环境,但杜甫的诗更多地关注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而汪元量的诗则更多地关注边疆的气候和孤儿的悲惨生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宋诗鉴赏辞典》
  • 《汪元量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