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时间: 2025-01-11 11:59:36

避难不知寒食,和愁大过清明。

都下纷纷跃马,湖边恰恰啼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明 汪元量 〔宋代〕

避难不知寒食,和愁大过清明。 都下纷纷跃马,湖边恰恰啼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躲避灾难时忘记了寒食节,带着忧愁度过了清明节。在都城内,人们纷纷骑马出行,湖边则有黄莺恰巧啼叫。

注释:

字词注释:

  • 避难:躲避灾难或战乱。
  • 寒食: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传统节日,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
  • 和愁:带着忧愁。
  • 大过:度过。
  • 都下:指都城。
  • 纷纷:形容人多而杂乱。
  • 跃马:骑马快速行走。
  • 恰恰:恰巧,正好。
  • 啼莺:啼叫的黄莺。

典故解析:

  •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一天禁火,人们只能吃冷食,后演变为寒食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他对时局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该诗可能创作于战乱或社会动荡时期,反映了诗人在特殊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是在诗人躲避战乱或社会动荡时所作,通过对比寒食节和清明节的遗忘与度过,表达了诗人在艰难时期的忧愁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在战乱或社会动荡时期的内心感受。首句“避难不知寒食”,表达了诗人在躲避灾难时的无暇顾及传统节日,凸显了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忧愁。次句“和愁大过清明”,进一步以清明节的度过来象征诗人的忧愁心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后两句“都下纷纷跃马,湖边恰恰啼莺”,则通过对比都城的喧嚣和湖边的宁静,展现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避难不知寒食”:诗人在躲避灾难时,忘记了传统的寒食节,这句表达了诗人在艰难时期的无暇顾及传统节日,凸显了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忧愁。
  • “和愁大过清明”:带着忧愁度过了清明节,这句进一步以清明节的度过来象征诗人的忧愁心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 “都下纷纷跃马”:都城内人们纷纷骑马出行,这句通过都城的喧嚣,展现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 “湖边恰恰啼莺”:湖边黄莺恰巧啼叫,这句通过湖边的宁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寒食节和清明节的遗忘与度过,以及都城的喧嚣和湖边的宁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象征:以清明节的度过来象征诗人的忧愁心情,形成了象征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在战乱或社会动荡时期的忧愁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食:象征传统节日和生活的正常秩序。
  • 清明:象征忧愁和艰难时期。
  • 跃马:象征都城的喧嚣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啼莺:象征湖边的宁静和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寒食”是指什么节日? A. 清明节 B. 端午节 C. 中秋节 D. 寒食节

  2. 诗中的“都下纷纷跃马”描绘了什么场景? A. 都城的宁静 B. 都城的喧嚣 C. 湖边的宁静 D. 湖边的喧嚣

  3. 诗中的“湖边恰恰啼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忧愁 B. 喜悦 C. 无奈 D. 向往

答案:1. D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王维《鸟鸣涧》:通过描绘山涧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汪元量《清明》:两者都通过描绘战乱或社会动荡时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汪元量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汪元量诗歌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