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吾家住在霅溪西,水满天湖月满溪。
未到尽惊山崄峻,曾来方识路高低。
蜗沿素壁粘枯壳,虎过新蹄印雨泥。
閒闭柴门春昼寂,青桐花发画胡啼。
白话文翻译:
我家住在霅溪的西边,水满天湖,月光照耀着溪流。
未曾到达尽头,惊叹于山的高峻,曾经来过才知道路的高低。
蜗牛沿着素白的墙壁爬行,留下枯壳;老虎走过,留下新蹄印在雨泥中。
闲关柴门,春日安静,青桐树的花儿开放,画眉鸟在啼叫。
注释:
字词注释:
- 霅溪:指的是霅溪河,古代地名。
- 天湖:天空和湖泊的结合,形容水面波光粼粼的景象。
- 崄峻:形容山势险峻、高耸的样子。
- 蜗:蜗牛,常用来比喻缓慢的行动。
- 素壁:指的是白色的墙壁。
- 青桐:一种树木,花开时节常常吸引鸟儿栖息。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虎过新蹄印雨泥”,可能隐喻自然界的生动与力量,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蜗牛与虎的对比则强调了自然界的多样性与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清珙,元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崇尚文采与自然的时代。他的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情感细腻,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余山》创作于诗人对家乡山水的怀念之时,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余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乡村生活的诗,情感深厚且细腻。诗中以“吾家住在霅溪西”开篇,直接将读者引入诗人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接下来的“水满天湖月满溪”极具画面感,描绘出一个宁静、美丽的夜晚,水面反射着月光,仿佛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未到尽惊山崄峻,曾来方识路高低”则表现了该地区山峦的高耸与壮丽,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感叹跃然纸上。用“蜗沿素壁粘枯壳,虎过新蹄印雨泥”来描写自然中的生物,展现了自然的多样性与生命的流动,构建了一个动静结合的画面,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最后一句“闲闭柴门春昼寂,青桐花发画胡啼”则是对春日宁静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整首诗以自然为主线,情感细腻,展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家住在霅溪西:表明诗人的居住地,营造出一种亲切感。
- 水满天湖月满溪: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色,水面与月光相互辉映。
- 未到尽惊山崄峻:表达了对高山的敬畏与惊叹。
- 曾来方识路高低:通过经历才明白路的高低,暗示人生的哲理。
- 蜗沿素壁粘枯壳:蜗牛在墙壁上留下的痕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虎过新蹄印雨泥:老虎的足迹在泥土中留下印记,表现自然的力量。
- 閒闭柴门春昼寂:描绘了一个安静的春日,表现了诗人的心境。
- 青桐花发画胡啼:青桐花开,鸟儿在鸣叫,传达出春天的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生活感受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虎过新蹄印”的描写,使得自然充满生命。
- 对仗:如“闲闭柴门春昼寂”,工整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家乡的自然风光,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霅溪:代表家乡的自然环境。
- 水、月、湖:象征宁静与和谐。
- 山崄峻:代表自然的伟岸与壮丽。
- 蜗牛、虎:分别象征平凡与力量。
- 青桐花、画胡啼:传达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居住在哪里?
- A. 霅溪东
- B. 霅溪西
- C. 霅溪南
- D. 霅溪北
-
诗中提到的动物有哪两种?
- A. 蜗牛和兔子
- B. 虎和蜗牛
- C. 鹰和蝉
- D. 龟和狼
-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思考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 C. 对城市生活的批判
- D. 对历史的回顾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杂诗》相对比,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色,但《余山》更多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温暖情感,而王维则更注重山水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元曲选》
- 《元代诗人论集》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