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巴鼓櫂兴悠悠,野鹿衔花出峡头。网得巨鱼堪切脍,攜觞重上荔枝楼。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巴江上的鼓声和船桨声悠扬,野鹿衔着花儿从峡谷口出来。捕到了大鱼可以切成薄片,带着酒再次登上荔枝楼。
注释:
字词注释:
- 巴鼓:指巴江上的鼓声,可能是船夫划船时敲打的节奏。
- 櫂兴:指船桨划动的声音和节奏。
- 悠悠:形容声音悠扬、悠长。
- 峡头:峡谷的入口。
- 切脍:将鱼肉切成薄片,用于生食或烹饪。
- 攜觞:带着酒杯或酒。
- 荔枝楼:可能是一座以荔枝命名的楼阁,具体位置不详。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涉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描绘。该诗描绘了巴江的自然风光和渔民的生活场景。
创作背景: 该诗可能是在汪元量游览巴江时所作,通过描绘江上的鼓声、船桨声、野鹿和渔民捕鱼等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渔民生活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巴江的自然风光和渔民的生活场景。首句“巴鼓櫂兴悠悠”通过声音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悠扬、宁静的江上氛围。次句“野鹿衔花出峡头”则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峡谷的自然生态。后两句“网得巨鱼堪切脍,攜觞重上荔枝楼”则转向渔民的生活,描绘了捕鱼的丰收和渔民的喜悦。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渔民生活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巴鼓櫂兴悠悠”:通过声音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悠扬、宁静的江上氛围。
- “野鹿衔花出峡头”: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峡谷的自然生态。
- “网得巨鱼堪切脍”:转向渔民的生活,描绘了捕鱼的丰收。
- “攜觞重上荔枝楼”:描绘了渔民带着酒再次登上荔枝楼的喜悦场景。
修辞手法:
- 拟人:“野鹿衔花出峡头”中的“衔花”赋予野鹿以人的行为,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巴鼓櫂兴悠悠”与“野鹿衔花出峡头”在音韵和意境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渔民生活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巴鼓:江上的鼓声,象征着节奏和活力。
- 野鹿:自然生态的象征,代表着和谐与宁静。
- 巨鱼:丰收的象征,代表着渔民的喜悦和满足。
- 荔枝楼:可能象征着渔民的休憩和欢乐场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巴鼓櫂兴悠悠”中的“巴鼓”指的是什么? A. 巴江上的鼓声 B. 巴江上的船桨声 C. 巴江上的渔网声 答案:A
-
诗中“野鹿衔花出峡头”中的“峡头”指的是什么? A. 峡谷的入口 B. 峡谷的出口 C. 峡谷的中间 答案:A
-
诗中“网得巨鱼堪切脍”中的“切脍”指的是什么? A. 将鱼肉切成薄片 B. 将鱼肉煮熟 C. 将鱼肉烤熟 答案:A
-
诗中“攜觞重上荔枝楼”中的“攜觞”指的是什么? A. 带着酒杯 B. 带着渔网 C. 带着花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同样描绘了江畔的自然风光和生活的宁静。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描绘了江上的狩猎场景,与本诗的渔猎生活形成对比。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与本诗在描绘自然风光和生活的宁静上有相似之处。
-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与本诗在描绘江上的活动场景上有对比之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汪元量的诗作,可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