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绮缯缠髻作雕题,铁距穿鞋学马蹄。
清晓樵斤探虎穴,黄昏汲瓮下猿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贵州的风土人情。第一句说女子用绮缯缠绕头发,像雕刻的题字;第二句说穿着铁距的鞋子,走路像马蹄声。第三句描绘了清晨樵夫用斧头探索虎穴,黄昏时则到水井边用梯子汲水,仿佛猿猴般灵巧。
注释:
字词注释:
- 绮缯(qǐ cēng): 精美的丝绸。
- 缠髻(chán jì): 将头发盘成发髻。
- 雕题(diāo tí): 精美的雕刻题字,形容工艺精湛。
- 铁距(tiě jù): 用铁制成的鞋钉,指鞋底。
- 樵斤(qiáo jīn): 樵夫所用的斧头。
- 虎穴(hǔ xué): 老虎的洞穴,形容危险的地方。
- 瓮(wèng): 大陶罐,用于装水或粮食。
- 猿梯(yuán tī): 像猿猴一样灵活的梯子,形容取水的方式。
典故解析:
-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通过描绘生动的场景,表现了贵州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以诗文并重而著称,风格清新、典雅。杨慎的诗歌常常以描写自然风光和地方风俗为主,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创作背景: 《贵州杂咏》创作于杨慎游历贵州期间,诗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贵州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反映了作者对这一地区的热爱与赞美。
诗歌鉴赏:
《贵州杂咏》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诗作。杨慎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贵州的自然景观与人们的生活。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女子装扮和行走方式的描绘,展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与审美情趣。绮缯缠髻与铁距穿鞋的对比,不仅表现了女性的柔美与男性的刚强,还暗示了生活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后两句转向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樵夫在清晨探虎穴的情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生活的勇敢探索;而黄昏汲水的细节则传达了一种宁静与忙碌交替的生活节奏。这两幅画面相辅相成,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生活画卷,展现了贵州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感。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贵州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风貌与人们的生活状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绮缯缠髻作雕题: 描述女子用华丽的丝绸装饰发髻,宛如精美的雕刻,表现了女性的美丽与精致。
- 铁距穿鞋学马蹄: 形容男子穿着带铁钉的鞋子,走路时声如马蹄,展现了男子的阳刚与活力。
- 清晓樵斤探虎穴: 清晨时樵夫用斧头在森林中探索老虎的洞穴,暗示着对自然的挑战与冒险精神。
- 黄昏汲瓮下猿梯: 黄昏时分,樵夫在水井边用梯子汲水,表现了生活的勤劳与智慧。
修辞手法:
- 对仗: 全诗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如“绮缯缠髻”与“铁距穿鞋”。
- 比喻: 描述时常用比喻,如将女子的发髻比作雕刻,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排比: 通过描写清晨和黄昏的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贵州自然与人文的赞美,展现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习俗,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绮缯: 象征女性的美丽与优雅。
- 铁距: 代表男子的力量与勇气。
- 虎穴: 象征自然的险恶与挑战。
- 猿梯: 体现灵活与智慧,象征人们在自然中生存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绮缯缠髻”形容的是谁的形象?
- A. 男性
- B. 女性
- C. 动物
- D. 自然
-
诗中提到的“黄昏汲瓮”描述的是哪个场景?
- A. 清晨的樵夫
- B. 黄昏的取水
- C. 白天的狩猎
- D. 晚上的休息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对比杨慎的《贵州杂咏》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感,但王维更侧重于诗意的宁静和隐逸,杨慎则通过生动的生活场景展现了民俗风情,风格各异,情感基调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杨慎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贵州文化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