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幼槃弟》

时间: 2025-01-26 02:24:07

北阙弓旌未见招,茅亭高卧对山椒。

诗成稚子应能诵,酒熟邻翁渐可邀。

宁似杜陵长蹭蹬,不依严武更逍遥。

细思洗马池边路,便是成都万里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幼槃弟 谢逸 〔宋代〕

北阙弓旌未见招,茅亭高卧对山椒。 诗成稚子应能诵,酒熟邻翁渐可邀。 宁似杜陵长蹭蹬,不依严武更逍遥。 细思洗马池边路,便是成都万里桥。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朝廷的征召还未到来,我在茅亭中高卧,面对着山巅。诗作完成后,孩子们应该能够背诵,酒酿好了,邻家的老人渐渐可以邀请来共饮。宁愿像杜陵那样长期遭遇困境,也不依赖严武而更加自在逍遥。细细思考洗马池边的路,那便是通往成都的万里桥。

注释:

字词注释:

  • 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阙,代指朝廷。
  • 弓旌:古代征聘的信物,这里指朝廷的征召。
  • 山椒:山顶。
  • 稚子:小孩子。
  • 蹭蹬:遭遇挫折,不得意。
  • 严武:唐代名将,这里指依赖他人。
  • 洗马池:地名,位于成都。
  • 万里桥:位于成都,是古代通往西南的重要桥梁。

典故解析:

  • 杜陵:指杜甫,他在长安杜陵居住时生活困顿。
  • 严武:杜甫的朋友,曾多次帮助杜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逸,字无逸,号溪堂,北宋诗人,与弟谢薖并称“临川二谢”。他的诗风格清新,多写田园生活和个人情感。这首诗是写给他的弟弟幼槃的,表达了自己不慕荣华,宁愿隐居山林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朝廷征召的淡漠态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在宋代,文人多有出仕与隐居的矛盾,谢逸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的选择。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朝廷征召与隐居生活的选择,展现了作者的高洁情怀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北阙弓旌未见招”一句,表明作者对朝廷的征召并不热衷,而“茅亭高卧对山椒”则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居图景。后两句通过对杜甫和严武的提及,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宁愿困顿也不依赖他人的独立精神。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北阙弓旌未见招”,直接点明作者对朝廷征召的冷淡态度。
  • 第二句“茅亭高卧对山椒”,描绘了作者隐居山林的宁静生活。
  • 第三句“诗成稚子应能诵”,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自信和对后代的期望。
  • 第四句“酒熟邻翁渐可邀”,展现了作者与邻里和睦相处的田园生活。
  • 第五句“宁似杜陵长蹭蹬”,通过杜甫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宁愿困顿也不屈服的坚韧精神。
  • 第六句“不依严武更逍遥”,通过严武的典故,强调了作者不依赖他人的独立态度。
  • 第七句“细思洗马池边路”,引出成都的地理位置,为最后一句做铺垫。
  • 第八句“便是成都万里桥”,以成都的万里桥作结,寓意着作者对远方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朝廷征召与隐居生活的对比,突出了作者的选择。
  • 典故:使用杜甫和严武的典故,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深度。
  • 象征:洗马池和万里桥象征着远方的自由和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体现了作者不慕荣华、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阙:象征朝廷和权力。
  • 茅亭:象征隐居和宁静。
  • 山椒:象征高远和自由。
  • 洗马池、万里桥:象征远方的自由和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北阙弓旌未见招”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态度? A. 朝廷征召 B. 隐居生活 C. 诗歌创作 D. 邻里关系

  2. “宁似杜陵长蹭蹬”中的“杜陵”指的是谁? A. 谢逸 B. 杜甫 C. 严武 D. 李白

  3. 诗中提到的“洗马池”和“万里桥”位于哪个城市? A. 长安 B. 洛阳 C. 成都 D. 杭州

答案: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和美好。

诗词对比:

  • 谢逸的《寄幼槃弟》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者都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向往,但谢逸的诗更加强调独立自主的精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谢逸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杜甫诗集》:详细介绍了杜甫的生平和诗作,有助于理解诗中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