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铁筠太守差次即目之作 其三》

时间: 2025-01-27 03:29:58

觅路遗黎返,遥闻赐复恩。

枌榆迷旧径,井灶出颓垣。

雁集嗟无室,乌啼不见村。

饥肠饱新谷,耕者几人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赵铁筠太守差次即目之作 其三 沈丙莹 〔清代〕
觅路遗黎返,遥闻赐复恩。
枌榆迷旧径,井灶出颓垣。
雁集嗟无室,乌啼不见村。
饥肠饱新谷,耕者几人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归乡的情景。寻找回家的路却发现已是人烟稀少,远远听闻赐恩的消息。枌榆树遮掩了旧日的小路,井和灶台只剩下破败的墙垣。大雁聚集却无处栖息,乌鸦啼叫却看不见村庄的影子。肚子饥饿却只能吃到新收的谷物,务农的人几乎不见踪影。

注释:

  • 觅路遗黎返:寻找回家的路,遗落在外的百姓归来。
  • 赐复恩:指当局的恩赐和复兴,预示着可能的重建或恢复。
  • 枌榆迷旧径:枌榆树遮掩了以往的小路。
  • 井灶出颓垣:井和灶台的残败,显示出村落的衰败。
  • 雁集嗟无室:大雁聚集却没有栖息的地方,暗指人烟稀少。
  • 乌啼不见村:乌鸦叫声而看不见村庄,表达孤寂与荒凉。
  • 饥肠饱新谷:肚子饥饿却只能吃新收的谷物,反映生活困苦。
  • 耕者几人存:务农的人几乎没有,描绘出农村的凋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丙莹,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留存,但其作品多抒发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慨,风格清新且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反映了农村的衰败与人们的困苦,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归乡者的复杂心境。诗的前两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恢复家园的期待,"觅路遗黎返"中,"觅路"不仅是寻找回家的路,更是对故乡的渴望。而“遥闻赐复恩”则暗示着希望,尽管归来的路途艰难,但仍有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用“枌榆迷旧径”和“井灶出颓垣”来刻画家乡的变化,旧日的情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荒凉的景象,令人感到失落与惋惜。而“雁集嗟无室,乌啼不见村”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增强了孤独与凋敝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归乡者的失望与无奈。

最后两句“饥肠饱新谷,耕者几人存”更是直接揭示了生计的困境,饥饿与稀少的耕作者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了农村的衰败和农民的艰辛生活。

整首诗在情感上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现实的悲哀,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既有对旧日繁荣的追忆,也有对当下困境的无奈,展现了诗人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觅路遗黎返:描绘寻找回乡的艰辛,暗示战乱后的流离失所。
  2. 遥闻赐复恩:暗示希望恢复家园的恩泽,但实际状况却令人堪忧。
  3. 枌榆迷旧径:意象的转变,显示昔日熟悉的地方已被遗忘。
  4. 井灶出颓垣:生活的基本设施残破,象征着家园的荒凉。
  5. 雁集嗟无室:大雁无处栖息,反映人类社会的荒凉。
  6. 乌啼不见村:乌鸦的叫声更添孤寂之感,村庄的消失加重了失落感。
  7. 饥肠饱新谷:食物的匮乏与新谷的象征,描绘生活的艰辛。
  8. 耕者几人存:几乎没有耕作的人,暗示农村的凋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类的命运相互映衬,形成情感的共鸣。
  • 拟人:通过雁、乌等动物的表现,增强诗歌的情感色彩。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了对称之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感慨,反映了人们在动荡中对家园的渴望与无奈。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归乡者的心情,呈现了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枌榆:象征着故乡的记忆与归属感,表现出对自然的依恋。
  • 井灶:生活的基础,代表着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 :象征归乡的希望,却又反映出现实的苍凉。
  • :象征孤独与凋零,表现出对人类生活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觅路遗黎返”中的“觅路”指的是什么? A. 寻找食物
    B. 寻找归家之路
    C. 寻找朋友
    D. 寻找书籍

  2. 诗中提到的“耕者几人存”意在表达什么? A. 农民生活富裕
    B. 农村人口众多
    C. 农村的衰败与困境
    D. 耕作方式的变化

  3. 诗中“乌啼不见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热闹与繁荣
    B. 孤独与凋零
    C. 欢快与希望
    D. 忧愁与思念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沈丙莹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归乡的内心感受,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国家的动乱与个人的无奈。在情感基调上,沈丙莹的作品表现出一种对旧日繁华的怀念与现实的失落,而杜甫的作品则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未来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人沈丙莹研究》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