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赵铁筠太守差次即目之作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3:37:53

出郭无多路,惊看战垒高。

秋原断烟火,破屋长蓬蒿。

党恶曾鸣镝,同仇更带刀。

负嵎氛尚炽,扫荡仗戎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出郭无多路,惊看战垒高。
秋原断烟火,破屋长蓬蒿。
党恶曾鸣镝,同仇更带刀。
负嵎氛尚炽,扫荡仗戎韬。

白话文翻译:

出城不远就看到,战垒耸立得很高。
秋天的原野上,烟火断绝,只有破屋上长满了蓬蒿。
恶党曾经发出箭鸣,大家同仇敌忾,更是带刀前来。
负着重担的氛围依然炽热,准备扫荡的军队整装待发。

注释:

  • :城墙,城外。
  • 战垒:指军事防御工事。
  • 烟火:指战火或烟云,此处意指战争的迹象。
  • 蓬蒿:野草,长满了荒废的地方,象征荒凉。
  • 鸣镝:箭矢发出的声音,这里指恶势力的威胁。
  • 负嵎:负担重压,形容困境或责任。
  • 氛尚炽:指战争的气氛依然激烈。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鸣镝”与“带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冲突,表现出诗人对战乱局势的深切关注与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丙莹,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和历史意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通过描绘战垒的高耸和荒凉的景象,表现了对战乱的痛心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诗歌鉴赏:

沈丙莹的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悲哀。诗的开头“出郭无多路,惊看战垒高”展现了一幅令人震撼的画面,诗人站在城外,目睹高耸的战垒,心中不免激起惊恐与忧虑。接下来的“秋原断烟火,破屋长蓬蒿”则通过描绘秋天的荒凉景象,呼应了战争后果的惨痛,令人倍感凄凉。

在后半部分,诗人转向了对敌人的控诉,表达了对那些作恶者的愤怒。“党恶曾鸣镝,同仇更带刀”传达出一种强烈的斗争意识,显示出人们对不公的反抗,诗人在此处用“同仇”二字,体现了团结一致的精神,令人感受到一种希望与力量。

最后两句“负嵎氛尚炽,扫荡仗戎韬”则表现出对未来战斗的准备与期待,尽管战争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人们依然要勇敢面对,清晰展现出战斗的决心与勇气。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出郭无多路”:诗人走出城郭,行程不远,暗示战乱的迫近。
    • “惊看战垒高”:直面高耸的战垒,体现出诗人的震惊与无奈。
    • “秋原断烟火”:秋天的原野上没有烟火,反映出战后的宁静与荒凉。
    • “破屋长蓬蒿”:荒废的房屋上长满了杂草,象征着战争带来的破败与失落。
    • “党恶曾鸣镝”:敌人的威胁曾经如箭般发声,暗示着斗争的残酷。
    • “同仇更带刀”:人们团结一致,准备与恶势力斗争。
    • “负嵎氛尚炽”:尽管负担沉重,战争气氛依然激烈。
    • “扫荡仗戎韬”:准备清扫敌人,整装待发,体现斗争的决心。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仗、比喻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如“党恶曾鸣镝,同仇更带刀”形成对仗,强调了人们的共同反抗。
  • 主题思想: 此诗反映了对战争的深刻关注与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展现了团结一致、勇敢反抗的精神。

意象分析:

  • 战垒:象征着战争与冲突。
  • 秋原:象征着荒凉与凄凉。
  • 破屋:代表着战争带来的毁灭与痛苦。
  • 蓬蒿:象征着荒废与失落。
  • :象征着反抗与斗争的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鸣镝”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名字
    B. 敌人的箭声
    C. 秋天的风声
    答案:B

  2. “破屋长蓬蒿”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景? A. 战争的胜利
    B. 战后的荒凉
    C. 美好的春天
    答案:B

  3.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对战争的赞美
    B. 对战乱的哀伤与反抗
    C. 描述自然风光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沈丙莹的作品都深刻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人民苦难,但杜甫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遭遇来表达人生的无奈,而沈丙莹则强调了集体的反抗精神。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