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八日重游灵应奉简席炼师》
时间: 2025-01-25 23:13: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年避乱久相依,今日重来却似归。
客意欲随春北去,雁声犹带雪南飞。
已多中国栖荆棘,不独阳山死蕨薇。
倘向赤松方外住,愿陪鹤从莫相违。
白话文翻译
从前因为战乱而久居在此,今天重回这里却像是回家一样。
我想随着春天的到来北去,可是听到雁声依然带着南飞的雪。
如今在中国已多是荆棘丛生,不只是阳山的死蕨薇。
如果能在赤松之下住下,愿意陪伴仙鹤而不再分开。
注释
- 昔年:往年,指过去的岁月。
- 避乱:逃避战乱,指诗人因动乱而暂时居住于此。
- 客意:旅人的心愿,表示诗人的思乡之情。
- 雁声:大雁的叫声,这里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荆棘:比喻艰难困苦的环境,常用来形容困境。
- 阳山:指特定的山名,象征着死去的事物。
- 赤松:赤松是一种松树,常被视为高洁之象。
典故解析
- 赤松:在中国文化中,松树常被视为长寿、坚韧的象征,赤松更是寓意高洁与脱俗。
- 雁声:大雁迁徙的现象在古诗中常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思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则(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多表现对祖国山河的眷恋与对人生的感悟。
-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重游灵应时,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重游灵应”为引子,回顾过去的动乱岁月,表达了诗人对故地重游的感慨。诗中,陈则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与迁徙的雁群,形成了一种既渴望归去又忧伤离别的情感。诗人以“客意欲随春北去”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向往,但随着雁声的交织,诗人似乎又被现实所牵绊,无法轻易离去。
在意象上,诗人通过“荆棘”和“蕨薇”的对比,传达了他对中国大地的深刻理解:不论是自然的艰难,还是人事的无常,都令他感到无奈和悲伤。最终,诗人在“倘向赤松方外住”中寄托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渴望与仙鹤一同栖息于宁静的天地之间,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与解脱。
诗词解析
- 第一句:“昔年避乱久相依”通过“避乱”展示了历史的沧桑,表达了久居此地的情感。
- 第二句:“今日重来却似归”突出了重游时的亲切感与归属感。
- 第三句:“客意欲随春北去”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却在“雁声犹带雪南飞”中反映出一种无奈。
- 第四句:“已多中国栖荆棘”引入对现实的反思,最后一句则展示了诗人内心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荆棘”比喻社会的艰难,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雁声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诗人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感受到现实的困境与无奈,但又在对未来的展望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意象分析
- 春天: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 雁:代表着迁徙与离别。
- 荆棘:象征着困苦的现状。
- 赤松与鹤:象征着理想中的高洁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昔年避乱”指的是什么? A. 过去的美好时光
B. 逃避战乱的岁月
C. 诗人的旅行经历 -
诗人想随春北去,雁声却带着什么? A. 春风
B. 雪
C. 雨 -
“倘向赤松方外住”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物质生活
B. 高洁的生活
C. 名利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相较于杜甫的《春望》对国破山河的感慨,陈则的诗更富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无奈与希望。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作品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