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浦口寄忆用柳耆卿秋夜韵》
时间: 2025-01-11 01:39: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隔江楼月涌银涛,偏是红绵难洗。正絮扑棠舷星稀。蕙幄恹恹花气。中酒心期。垂帘时候,旅馆疏灯起。残堞外一片荒鸡一半画笳,吹到孤眼人耳。幽梦中重寻后会,岂似麝裙同系。笛瘦宝鞍。钗斜玉镜,寸寸含情地。别路千万叠,长亭只在望里。暗忖量蓝桥约定,领略三生恩意。两字骊歌,暂时南浦,岂负浓香被。宛转官柳侧。终怜好春轻弃。
白话文翻译:
江边楼上的月光照耀着涌动的银色潮水,仿佛是要把那难以洗净的红绵拂去。正值星稀之际,花香萦绕着飘荡的帐幕,心中借酒寄托着期盼。垂帘的时刻,旅馆里昏暗的灯光闪烁。残破的城墙外,荒草丛生,半边画笳的声音吹入孤独者的耳中。梦中再寻旧日的重聚,那岂能与麝香裙带相系?笛声微弱,马鞍瘦削,斜插的钗子映照着玉镜,满满的情意。离别之路千条万条,长亭仍然只在视线尽头。暗自思忖蓝桥的约定,感受那三生三世的恩情。两字的骊歌,暂时在南浦吟唱,岂能辜负那浓厚的香气?依旧在官柳旁,终究怜惜春光的匆匆流逝。
注释:
- 银涛:形容江水在月光下泛出的光辉,象征美丽与宁静。
- 红绵:指代难以洗去的情感,可能与红色的衣物或被褥相关,象征思念和留恋。
- 蕙幄:指花香四溢的帐幕,蕙是兰草的一种,象征优雅的女性。
- 蓝桥:典出《红楼梦》,象征约定与情感的寄托。
- 骊歌:古代乐曲,常与别离、思念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龚鼎孳(1560-1620),明代诗人,字仲明,号雪窗,著有《雪窗诗草》等作品。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本诗作于明代,可能是作者在旅途中,面对江边夜景,思念故人或爱人的情感流露。时代背景下,社会动荡,离别与重聚成为诗人常见的主题。
诗歌鉴赏:
《十二时 浦口寄忆》展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美丽夜景的感慨。诗中描绘了江边的月光与水波,借助自然景象抒发情感。诗句如“隔江楼月涌银涛”形象生动,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的夜晚。接着,诗人通过“蕙幄恹恹花气”展现了旅馆内的氛围,暗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感慨。
诗的情感逐渐深入,表现出对离别的惆怅与对重逢的期盼。“幽梦中重寻后会”,体现了对未来重聚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现实的无奈与孤独。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隔江楼月涌银涛:借景抒情,月光照耀江面,水波如银。
- 偏是红绵难洗:思念的情感如红绵般难以去除。
- 正絮扑棠舷星稀:描绘夜晚的宁静,星星稀少。
- 蕙幄恹恹花气:帐幕内花香萦绕,令人陶醉。
- 中酒心期:借酒寄托对未来重聚的期望。
- 垂帘时候,旅馆疏灯起:旅馆的灯光昏暗,营造孤独感。
- 残堞外一片荒鸡一半画笳:外界荒凉,笳声传入孤独者耳中。
- 幽梦中重寻后会:梦中期待重聚的情景。
- 岂似麝裙同系:思念与现实的对比,渴望与无奈交织。
- 笛瘦宝鞍:笛声微弱,马鞍瘦削,象征孤独与等待。
- 别路千万叠,长亭只在望里:离别的路多,但长亭只在视线尽头。
- 暗忖量蓝桥约定:思索往日的约定,感慨良多。
- 领略三生恩意:感受到深厚的情感。
- 两字骊歌,暂时南浦:寓意对离别的哀伤。
- 岂负浓香被:不愿辜负浓厚的情感。
- 宛转官柳侧:依恋于柳树旁,象征春天的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银涛”比喻江水的光辉,形象生动。
- 拟人:如“蕙幄恹恹”,赋予花香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使语言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别与重聚的主题,通过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现出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体现了浓厚的乡愁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宁静与思念。
- 江水:象征流逝的时间与生命。
- 笛声:象征孤独与渴望。
- 红绵:象征难以割舍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隔江楼月”代表什么?
- A. 美丽的自然景色
- B. 诗人的思念
- C. 夜晚的安静
- “蕙幄恹恹花气”中的“蕙”指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酒
- C. 一种乐器
- 诗中提到的“蓝桥”象征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约定与情感
- C. 离别的痛苦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通过描绘月光引发思乡情感,但更侧重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而龚鼎孳的作品则通过更丰富的意象和环境描写,展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和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龚鼎孳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诗词选》
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十二时 浦口寄忆用柳耆卿秋夜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