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时间: 2025-01-10 23:22:52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白话文翻译:

人们常说丰年是个好兆头,可丰年究竟带来了什么呢?长安城里却有许多穷人,丰年带来的好兆头并不适合他们太多。

注释:

字词注释:

  • 尽道:尽皆说、都说。
  • 丰年:丰收的年份,象征着好年景。
  • :吉祥的征兆。
  • 事若何:事情又如何呢?表示疑问。
  • 长安:古代中国的都城,今西安,繁华的象征。
  • 贫者:穷人。
  • 不宜多:不应该太多,表示不适合。

典故解析:

“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象征着繁华与富庶,但诗中提到的“贫者”则揭示了社会的另一面。这一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833年-910年),字惟明,号梦阮,唐代诗人,知名于其诗歌的清新、自然。他的诗常常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经济发展但贫富差距加大的时期。诗人通过对丰年吉兆的质疑,表达对社会不平等的关切。

诗歌鉴赏:

罗隐的《雪》以简练的语言、质朴的形式,深刻揭示了丰年与贫困之间的矛盾。开头两句“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通过反问的方式,表现了对世俗观念的质疑,强调丰年并不一定意味着人人富足。接下来的“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则将视野聚焦于长安这一繁华之地,指出即便在这样的城市中,仍然存在着贫困的人群。这不仅是对丰收年景的讽刺,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情感沉郁,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怀。通过对比手法,罗隐将理想与现实、富裕与贫困呈现出鲜明的对立,令人深思。这种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以及对人性深处的反思,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怀和敏锐的观察力。罗隐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社会意义,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尽道丰年瑞:人们都在谈论丰年的好兆头,似乎这是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
  • 丰年事若何:但是丰年带来的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诗人以此引入对现实的反思。
  • 长安有贫者:在繁华的长安,也有生活困苦的人,暗示着社会的矛盾和不公。
  • 为瑞不宜多:好兆头在贫者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诗人对此感到无奈和悲哀。

修辞手法:

  • 反问:通过“丰年事若何”提出疑问,增强了诗歌的思考深度。
  • 对比:将丰年与贫困者的生活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 象征:丰年作为一种象征,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贫者则代表了现实的残酷。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与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贫困者的同情,以及对丰年好兆头的质疑。诗人在指责社会不公的同时,也在呼唤人们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丰年:象征着富裕与希望。
  • :代表吉祥与美好的预兆。
  • 长安:象征繁华与繁荣。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相辉映,构成了对比鲜明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诗人对民生困境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尽道丰年瑞”中的“瑞”指的是什么?

    • A. 贫穷
    • B. 吉祥的征兆
    • C. 丰收
  2.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着什么?

    • A. 贫困
    • B. 繁华
    • C. 战乱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社会不公的揭露
    • C. 对个人命运的反思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卖炭翁》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罗隐的《雪》同样关注社会现实,但罗隐更加强调对比,展现社会的两极分化。而杜甫则体现了历史动荡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两者都在不同角度上反映了社会问题,具有相似的深刻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名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