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鸡鸣山后阁》
时间: 2025-01-11 10:06: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面水凭城小阁开,
萦纡磴道已千回。
人耕废陇酬勋庙,
马啮荒榛测景台。
照郭寒流明似镜,
隔江远岫翠成堆。
南朝射雉停举处,
败叶鸣蝉极可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鸡鸣山后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小阁面朝水面而建,蜿蜒的石阶路径已走了千回百转。人们在荒废的田地上耕作,祭祀庙宇的祭品显得格外珍贵;马儿啃食着荒野上的灌木,眺望着远处的景台。寒冷的河水在阳光下如镜子般明亮,隔着江面,远山如翠堆一般。南朝时期,射猎停留的地方,如今只剩下凋零的树叶与悲鸣的蝉声,真让人感到可悲。
注释:
字词注释:
- 面水:面朝水面。
- 凭城:依靠城市。
- 萦纡:曲折,蜿蜒。
- 磴道:石阶小路。
- 勋庙:祭祀的庙宇。
- 荒榛:荒芜的灌木丛。
- 测景台:观景的平台。
- 寒流:寒冷的水流。
- 隔江远岫:远处的山峦隔着江水。
- 南朝:指中国历史上的南朝时期。
典故解析:
- 南朝射雉:南朝时期的文人常以射猎为乐,诗中提到的“射雉”表明了古人对自然的亲近和追求。此处传达了历史的沧桑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我锜,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文环境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迁之时,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与人事的反思,展现了对往日繁华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山水为背景,融合了人文情怀,展现出顾我锜对自然景观及人事变迁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描绘小阁依水而建,展现出一幅优雅的山水画卷,给人以清新之感。接着,诗人通过曲折的石阶,带领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神秘与幽深,仿佛在邀请人们去探索未知的风景。
诗中提到“人耕废陇酬勋庙”,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流转与人事的变迁,曾经繁荣的田地如今已然荒废,庙宇也显得冷清。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短暂,更传达出一种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
随后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照郭寒流明似镜”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水面如镜的宁静与清澈,隔江远山翠色堆叠,形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图景。最后两句提到“南朝射雉停举处”,暗示了历史的痕迹与衰败,鸣蝉声声,更是增添了一丝淡淡的哀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顾我锜对自然、历史和人事的独特理解,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面水凭城小阁开:小阁面朝水而建,隐隐展现出一种依水而居的生活方式。
- 萦纡磴道已千回:石阶曲折盘旋,暗喻人生的曲折与复杂。
- 人耕废陇酬勋庙:人们在荒废的田地上耕作,以此纪念过去的辉煌。
- 马啮荒榛测景台:马儿在荒野中啃食灌木,表现出自然的野性与不羁。
- 照郭寒流明似镜:河水如镜,反射出周围的美景,传达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隔江远岫翠成堆:远山如翠堆般叠加,展现出自然的层次感。
- 南朝射雉停举处:提到南朝的射猎活动,带有历史感与人文情怀。
- 败叶鸣蝉极可哀:凋零的树叶与悲鸣的蝉声,渲染出一种忧伤的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流明似镜”,将河水比作镜子,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结构工整,形成对仗的美感。
- 意象:通过“阁”、“水”、“马”、“蝉”等意象,营造出清幽的氛围与深沉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对自然永恒之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象征生命与流动,代表着自然的宁静与深邃。
- 阁:象征人类的居住与文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马:象征自由与野性,展现自然的无拘无束。
- 蝉:象征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小阁是面朝哪个方向? A) 山
B) 水
C) 田地 -
“照郭寒流明似镜”中,河水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A) 浑浊
B) 清澈
C) 冷淡 -
南朝射雉的提及主要表达了什么? A) 生活的繁荣
B) 历史的沉淀
C) 自然的美好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居秋暝》 - 王维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与本诗相似之处在于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但王维的诗更注重孤独的情感表达。
- 《静夜思》则以思乡为主题,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选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山水田园诗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