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上黄须儿,饮马黑山涧。
弯弧向朔云,莫射南飞雁。
白话文翻译:
边塞的年轻猎人,正在黑山涧边给马饮水。
他拉弓瞄准北方的云彩,但不要射向南飞的大雁。
注释:
- 塞上:指边塞,通常是指中国北方的边疆地区。
- 黄须儿:指年轻的猎人,形象生动,黄须儿强调了其年轻气盛。
- 饮马:给马匹喝水。
- 黑山涧:黑山的山涧,描绘了边塞的自然环境。
- 弯弧:拉弓,准备射箭。
- 朔云:北方的云,朔指北方。
- 莫射:不要射。
- 南飞雁:指南方迁徙的大雁,象征着自由与归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榛(生卒年不详),明代诗人,字文贞,号懋庵,江苏人。谢榛擅长诗词,尤其是描写边塞风光和民族情怀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边塞战乱频繁之际,诗人以边塞为题材,表达了对故乡、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诗歌鉴赏:
《塞下曲二首》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出边塞的自然景象和猎人的生活状态。开头以“塞上黄须儿”引入,立即将读者带入边境的情境中,年轻的猎人象征着勇敢和力量。他在黑山涧旁饮马的场景,传达出一种自然的宁静与野性的结合。
接着,诗中“弯弧向朔云”则展现了猎人拉弓欲射的紧张瞬间。这里的“朔云”不仅指代北方的天空,也隐喻着边塞的苍茫与辽阔。最后一句“莫射南飞雁”则是诗中最为耐人寻味的一句,猎人本可以选择射杀南飞的大雁,但他却选择了放弃,这样的选择反映了对自由和生命的尊重,也传达出一种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边塞生活的生动描绘,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表现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自由与责任的思索,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塞上黄须儿:介绍人物与环境,展现年轻猎人的形象。
- 饮马黑山涧:描写自然景观,展现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弯弧向朔云:传达猎人的紧张情绪,暗示即将发生的猎杀行为。
- 莫射南飞雁:表达猎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生命的尊重,体现出和平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猎人比作自然的一部分,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饮马”赋予马匹生动的形象,使场景更具活力。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为对战争的思考与对和平的向往。通过描绘猎人的生活,反映出人们对于自由、生命的重视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须儿:年轻,象征着生命力与朝气。
- 黑山涧:自然环境的象征,体现了边塞的雄伟与壮丽。
- 南飞雁:自由与归宿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塞上黄须儿”中的“黄须儿”指代: A. 年轻的猎人
B. 老猎人
C. 马
D. 南飞雁 -
诗中“莫射南飞雁”的意图是: A. 鼓励猎人射击
B. 强调猎人应尊重生命
C. 表达对战争的支持
D. 描述南方的天气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塞下曲》
诗词对比:
对比谢榛的《塞下曲》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表现了边塞的壮丽与诗人的情感,但谢榛更侧重于对生命的思考,而王之涣则更多地强调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