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日酒散已二鼓与千里步月因至水堂》
时间: 2025-01-11 02:52: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入千家枕,寒声薄水堂。
溪山浑着月,梅竹半封霜。
夜榜响葭蒲,寒鱼跳石塘。
可怜清绝景,夜夜属渔郎。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梦中进入千家睡眠,寒冷的声音萦绕在水堂。
溪水和山色都映照着月光,梅树和竹子一半被霜封住。
夜晚的船桨声在芦苇中回响,寒冷的鱼儿在石塘里跳跃。
可怜这清绝的景色,夜夜都属于渔郎。
注释:
字词注释:
- 梦入: 梦到,进入梦境。
- 千家枕: 形容千家万户的人们都在安睡。
- 寒声: 冷清的声音,指夜晚的安静和寒冷。
- 薄水堂: 指水边的小亭子或房屋。
- 溪山: 小溪和山,诗中描绘自然景色。
- 封霜: 被霜冻住,表现梅竹的寒冷景象。
- 夜榜: 夜晚的划桨声。
- 葭蒲: 芦苇,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 寒鱼: 在寒冷的环境中生存的鱼。
- 石塘: 石头砌成的鱼塘。
- 清绝景: 清新而绝美的景色。
- 渔郎: 渔夫,指为生计而在夜间捕鱼的人。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了渔夫的生活和对自然的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葛立方,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具体生卒年不详。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事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秋冬之交,正是渔夫们辛勤捕捞的时节。诗人在这个特定时间、地点和情境下,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渔夫生活的同情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清冷而宁静的夜晚景象,诗人以“梦入千家枕”开篇,立刻引入了梦境与现实的交融,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水边的“寒声”和“薄水堂”,让人感受到一种冷清的氛围。整首诗通过细致的自然描写,展现了一个清冷的夜晚,月光洒在溪水与山色上,梅竹被霜封,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
诗中的“夜榜响葭蒲,寒鱼跳石塘”则描绘了渔夫在夜晚捕鱼的情景,船桨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宁静,鱼儿的跳跃则让这幅画面更显生动。最后一句“可怜清绝景,夜夜属渔郎”既是对渔夫生活的同情,也是对大自然美景的感慨,流露出一种对人间冷暖、生命无常的哲思。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间的孤独,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梦入千家枕: 描绘梦境中,千家万户都在安睡的情景。
- 寒声薄水堂: 冷清的声音在水边小屋中回响,营造出一种安静的氛围。
- 溪山浑着月: 月光照耀下,溪水与山色融为一体,呈现出夜的美丽。
- 梅竹半封霜: 梅树和竹子一半被霜覆盖,暗示寒冷的冬季。
- 夜榜响葭蒲: 夜晚划桨声在芦苇荡中回荡,传达出渔夫的辛勤与孤独。
- 寒鱼跳石塘: 寒冷的鱼儿在石塘中跳跃,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 可怜清绝景: 对这清丽而绝美的景色感到怜惜。
- 夜夜属渔郎: 表达了渔夫在此景中劳作的辛苦与生活的单调。
修辞手法:
- 比喻: “寒声薄水堂”中“寒声”比喻夜的宁静和寒冷。
- 拟人: “寒鱼跳石塘”使鱼儿赋予了生命,增加了生动感。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体现了古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渔夫生活的同情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反映了人生的孤独与对自然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梦: 象征着理想与追求,渔夫的梦可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寒声: 代表着孤独与静谧,营造出一种冷清的氛围。
- 溪山: 自然的美好与宁静,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梅竹: 代表着冬季的寒冷,也体现了坚韧的生命力。
- 夜榜: 渔夫劳作的象征,表达了对生活的辛勤与默默付出。
- 寒鱼: 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的真实。
- 清绝景: 代表着自然的绝美与人世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寒声”指的是什么? A. 风声
B. 雨声
C. 冷清的声音
D. 说话声 -
诗中描绘的夜晚景象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 A. 月光与水
B. 风与云
C. 雨与雪
D. 星星与鸟 -
诗中“可怜清绝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愤怒
C. 同情与感慨
D. 厌倦
答案:
- C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对人世纷扰的超脱。
- 王维《鹿柴》: 描绘山水之美,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对比:
- 比较葛立方的这首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描绘了夜晚的意境,但葛立方更注重自然景色与渔夫生活的结合,而李白则强调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