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送春寄子潇》

时间: 2025-01-22 13:24:23

绿阴深,深院闭。

怕倚阑干,春在斜阳里。

几片飞花才到地。

多事东风,又促飞花起。

篆丝长,帘影细。

一径无人,遮断春归计。

纵□留春春去矣。

点点杨花,还替花垂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幕遮 送春寄子潇
作者: 席佩兰 〔清代〕
绿阴深,深院闭。
怕倚阑干,春在斜阳里。
几片飞花才到地。
多事东风,又促飞花起。
篆丝长,帘影细。
一径无人,遮断春归计。
纵留春春去矣。
点点杨花,还替花垂泪。

白话文翻译:

在深深的绿荫下,院子显得格外幽闭。
我不敢倚靠栏杆,春天的影子只在斜阳之中。
几片飞落的花瓣才落到地上。
多事的东风,又催促着花瓣飞起。
细细的帘影在长长的篆丝上摇曳,
一条小路无人走动,遮断了春天归来的计划。
即使春天留恋,终究还是要离去。
点点杨花,仿佛也替花儿在流泪。

注释:

  • 绿阴深:绿荫浓密,形容春天的景象。
  • 深院闭:深邃的院子,关上了门。
  • 倚阑干:依靠栏杆,表现出一种依恋的心情。
  • 春在斜阳里:春天的美好在落日的余晖中显现。
  • 飞花:指飘落的花瓣,象征着春天的短暂。
  • 东风:春风,常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篆丝:古代的细绳,形容轻柔的帘影。
  • 遮断春归计:阻断了春天归来的计划,寓意春天即将离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席佩兰(生卒年不详),清代女词人,以词作闻名。她的词风柔婉细腻,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是对春天、爱情等主题的描写。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春季,表达了对春天即将离去的惆怅与不舍。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短暂,折射出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苏幕遮 送春寄子潇》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词作,作者利用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传达了对春天的深切怀念和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无奈。首句“绿阴深,深院闭”,通过“绿阴”和“深院”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幽静、封闭的空间,仿佛在暗示着一种心灵的孤独感。而“怕倚阑干,春在斜阳里”,则表现出一种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与不忍离去的情感。

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用“几片飞花才到地”和“多事东风,又促飞花起”描绘了春天的脆弱与瞬息万变,花瓣的飘落象征着春天的短暂,而东风的到来又加速了这一过程,使得人们在欣赏春天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即将失去的忧伤。

最后两句“纵留春春去矣。点点杨花,还替花垂泪”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杨花的泪滴不仅象征着春天的离去,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与哀伤,令人感叹不已。整首词在清新中透着淡淡的忧伤,展现了席佩兰对春天的敏感与细腻的感受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绿阴深,深院闭:描绘出深绿的树荫和封闭的院子,暗示孤寂。
  2. 怕倚阑干,春在斜阳里:表达对春天的依恋和惧怕失去的心情。
  3. 几片飞花才到地:花瓣飘落,象征时间的流逝。
  4. 多事东风,又促飞花起:春风助长花瓣飞舞,暗示春天的短暂与无奈。
  5. 篆丝长,帘影细:细腻的帘影,增强了春天的柔美感。
  6. 一径无人,遮断春归计:无人小径,暗示春天的离去。
  7. 纵留春春去矣:无论如何留恋,春天终究要走。
  8. 点点杨花,还替花垂泪:杨花泪滴,象征着对春天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飞花代表春天的短暂。
  • 拟人:点点杨花替花垂泪,赋予花情感。
  • 对仗:如“绿阴深,深院闭”,增加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词围绕着春天的美丽与短暂展开,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流逝的无奈与感伤,蕴含深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绿阴: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2. 飞花:代表春天的短暂和脆弱。
  3. 东风:春天的使者,象征变迁。
  4. 杨花:象征离别与惜春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席佩兰
    • D. 苏轼
    • 答案:C
  2. “绿阴深,深院闭”中的“深”字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 A. 描述空间
    • B. 表达情感
    • C. 刻画时间
    • D. 强调数量
    • 答案:A
  3. 诗中提到的“点点杨花”象征着什么?

    • A. 春天
    • B. 离别与悲伤
    • C. 繁荣
    • D. 快乐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席佩兰 vs. 李清照:两位女词人都擅长抒发对春天和爱情的细腻情感,但席佩兰的作品更偏向于春天的短暂与无奈,而李清照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的深邃与复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词人研究》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