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六言五首》

时间: 2024-10-02 15:54:59

曾何薰兮琴调,亦闻铿尔瑟声。

爱清庙音倡叹,嫌玉台体浮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何薰兮琴调,亦闻铿尔瑟声。
爱清庙音倡叹,嫌玉台体浮轻。

白话文翻译:

曾经何时,琴声柔和悦耳,
也听到那铿锵的瑟声。
喜爱那清幽庙宇中的音乐,
却嫌弃玉台上的音律过于轻浮。

注释:

  • :指香气,形容琴声柔和、悦耳。
  • :形容瑟声清脆响亮。
  • 庙音:指寺庙的音乐,通常清幽、庄重。
  • 玉台:指一种乐器,音色较轻,给人浮躁之感。

典故解析:

  • 琴瑟:古代常用来比喻夫妻和谐的关系。琴、瑟都是古代弦乐器,象征音乐的美妙和内心的细腻感受。
  • 庙宇音乐:在古代,庙宇中常有吟唱和乐器演奏,代表着一种庄重和宁静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梦得,号天池,北宋末期及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文学家。他的诗多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怀,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经济衰退,诗人通过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对美的追求,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杂记六言五首》通过音乐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与反思。首句以“曾何薰兮琴调”引入,诗人回忆起曾经的美好琴声,仿佛让人沉浸在那柔和的旋律之中。接着“亦闻铿尔瑟声”则引出另一种乐器的声音,铿锵有力,与琴声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对不同音乐风格的喜好与厌倦,“爱清庙音倡叹”表现出对深沉、宁静的庙宇音乐的喜爱,显得庄重而有内涵;而“嫌玉台体浮轻”则表达了对那种轻浮音乐的反感,显得缺乏深度与情感。整首诗通过音乐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对美的追求,既有对过去回忆的柔情,也有对现实的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曾何薰兮琴调:回忆过去琴声的柔美,暗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亦闻铿尔瑟声:提到瑟的声音,暗示多样音乐的存在,表现出音乐的丰富性。
  • 爱清庙音倡叹:表达对庙宇中庄重音乐的喜爱,体现出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 嫌玉台体浮轻:对轻浮音乐的厌恶,表达出对深邃音乐的偏爱。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琴调”与“瑟声”,形成音律上的和谐美。
  • 比喻:将音乐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隐喻人生的多样性。

主题思想:

中心思想在于对音乐的喜爱与反思,表现出对深邃内涵与真实情感的追求,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对美的执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代表优雅、高尚的情感。
  • :象征力量与刚毅。
  • 清庙音:代表宁静、庄重的情感。
  • 玉台:象征轻浮、缺乏深度的事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曾何薰兮琴调”中的“薰”指什么? a) 香气
    b) 灯光
    c) 颜色
    答案:a

  2. 诗中“玉台体浮轻”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喜欢
    b) 厌恶
    c) 无所谓
    答案:b

  3. 诗人的音乐偏好是什么? a) 庙音
    b) 玉台音
    c) 琴音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比较刘克庄的《杂记六言五首》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通过音乐表达情感,但刘克庄更倾向于对音乐本质的探索,而李清照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