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望与次明道复泛舟出江村桥抵上沙遵陆邂逅朱尧民钱孔周登天平饮白云亭次第得诗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4:13: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行欲尽有人家,记得横桥是上沙。
南望风烟随鸟没,西来墟落带山斜。
暖催新绿初归柳,水映酣红忽见花。
残酒未醒春困剧,汲溪聊试雨前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的傍晚,舟行至尽头时,看到岸边有人家,回忆起那座横跨河流的桥是上沙村。向南望去,烟霞随飞鸟消失,向西看去,村落依山而建,呈现斜坡的姿态。春暖花开,催生了新绿的柳树,水面映照着醉人的红花,忽然映入眼帘。酒意未醒,春困难忍,索性去汲溪水,顺便试试雨前的茶。
注释:
- 舟行欲尽:船快要到尽头。
- 有人家:岸边有居住的人。
- 横桥:横跨河流的桥。
- 风烟随鸟没:南方的烟雾与飞鸟一同消失。
- 墟落:村落、集市。
- 带山斜:村落依山而建,呈现斜坡。
- 暖催新绿:温暖的春天促使柳树开始发芽。
- 水映酣红:水面上映出醉人的红花。
- 残酒未醒:喝酒后尚未清醒。
- 春困剧:春天的困倦感很强烈。
- 汲溪:汲取溪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徵明(1470年-1559年),字佩弦,号石溪,晚号惭庵,浙江绍兴人。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尤其以山水画和花鸟画闻名。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表现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体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二月,与友人泛舟出游,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与游览的愉悦心情,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春日的惬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舟行作为开篇,通过简单的生活场景,展现出浓厚的春意和人情味。诗人在游览的过程中,与自然的美景相遇,勾起了他对乡村的怀念与思考。诗中“舟行欲尽有人家”一语,既是对眼前景象的描绘,也暗示着一种归宿感,令人感到温馨和亲切。
南望时“风烟随鸟没”,展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接着“西来墟落带山斜”,则通过对村落的描绘,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春天的气息在“暖催新绿初归柳”中得以体现,生机勃勃的柳树象征着新的开始,暗示着生命的力量。
而最后两句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在醉酒未醒中感受到春天的困倦,表现了一种悠闲恬静的生活态度。这种对茶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舟行欲尽有人家:描绘了船行即将结束,眼前出现有人居住的场景,暗示着即将到达目的地。
- 记得横桥是上沙:诗人回忆起那座横跨河流的桥是上沙村,表现出对熟悉之地的依恋。
- 南望风烟随鸟没:向南眺望,看到烟雾与飞鸟一同消失,表现出春天的朦胧与宁静。
- 西来墟落带山斜:看向西边,村落依山而建,呈现出一种自然和谐的美感。
- 暖催新绿初归柳:春暖之际,柳树开始发芽,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水映酣红忽见花:水面上映出鲜红的花朵,描绘出春天的绚丽景象。
- 残酒未醒春困剧:饮酒之后尚未清醒,春天的困倦感愈发明显。
- 汲溪聊试雨前茶:索性去汲水,顺便品尝雨前的茶,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和自然的和谐描绘成“水映酣红”,展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感悟。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暖催新绿”,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使得景物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珍惜,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文徵明一种闲适、恬淡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 舟:象征着自由与流动,寓意追求生活的变化。
- 桥:代表着连接与归宿,暗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柳:春天的象征,代表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花:美好与生命力的表现,象征春天的绚丽。
- 茶:象征着生活的闲适与品味,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横桥”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上沙村
- B. 下沙村
- C. 东边村
- D. 西边村
-
诗人喝了酒后有什么感觉?
- A. 精力充沛
- B. 春困剧
- C. 极度清醒
- D. 感到疲惫
-
诗中“南望风烟随鸟没”的意思是?
- A. 看到鸟飞走了
- B. 看到远方的烟雾和鸟一起消失
- C. 看到烟雾消散
- D. 看到鸟回来了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色,但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情感更为沉重。
- 王维《山居秋暝》:以自然景色为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向往,风格与文徵明相似。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文徵明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