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感怀二律 其一》

时间: 2025-01-11 11:59:09

家近难归暗自愁,往来无碍羡扁舟。

文书惯伏公门案,局促幽居小角楼。

经乱未将家计理,有钱还作少年游。

从今鞭著祖生后,不信蹉跎到白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家近难归暗自愁,
往来无碍羡扁舟。
文书惯伏公门案,
局促幽居小角楼。
经乱未将家计理,
有钱还作少年游。
从今鞭著祖生后,
不信蹉跎到白头。

白话文翻译

家在近处却难以归去,心中暗自感到忧愁;
往来无阻,羡慕那轻便的小舟。
习惯了在公门前伏案写文书,
局促不安地生活在幽静的小楼里。
经历了动乱,却未曾理清家中的经济;
即使有了钱,也只是继续过着少年般的游荡生活。
从今往后,我要鞭策自己努力向前,
不相信时间会让我蹉跎到老。

注释

  • 家近:指作者的家在附近,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归去。
  • 扁舟:小船,象征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
  • 文书:指公文和文书工作,强调繁忙的公务生活。
  • 局促:形容空间狭小、心情受压。
  • 幽居:生活在幽静的地方,暗含孤独。
  • 经乱:经历混乱,指社会动荡或个人生活的困境。
  • 家计:家庭经济状况。
  • 鞭著:激励或鞭策自己。
  • 蹉跎:指虚度光阴,不求进取。

典故解析

该诗中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诗人在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时,运用了“扁舟”作为象征,可以与古代文人所向往的隐士生活相联系。同时,诗中提到的“公门案”,可以理解为对官场生活的隐喻,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生活的无奈和不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俊在,近代诗人,生平经历多变,目睹了国家的动乱与变迁。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时代的思考,以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深刻联系。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抗战胜利后的时期,国家刚刚经历战争的洗礼,人们的生活仍然未能恢复。作者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现实的无奈,既有对家庭的思念,也有对自身处境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七言绝句的格式,语言简练,意象丰富。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开头两句“家近难归暗自愁,往来无碍羡扁舟”的描写,既反映了与家乡的距离感,又将小舟的轻盈与自由作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令人向往。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虽然身处公门,文书繁忙,但内心深处却渴望逃离这种局促的生活,渴望能够理清家庭的经济状况,而不是沉浸在少年游的玩乐中。

最后两句“从今鞭著祖生后,不信蹉跎到白头”,展现了诗人的决心与坚定。他不愿意被生活的压力和时间的流逝所困扰,渴望把握现在,为未来奋斗。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过往的追忆,又有对未来的展望,展现了一个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家近难归暗自愁:身处近地却无法回家,心中感到忧愁。
  2. 往来无碍羡扁舟:虽然可以自由往来,但仍然羡慕无拘无束的小舟。
  3. 文书惯伏公门案:习惯于在公门前写文书,表明生活的繁忙与压力。
  4. 局促幽居小角楼:生活在狭小的幽静角落,暗示孤独和压抑。
  5. 经乱未将家计理:经历动乱后,家庭经济状况未能理清。
  6. 有钱还作少年游:即使有钱,也只是过着无所事事的生活。
  7. 从今鞭著祖生后:从今以后要激励自己努力向前。
  8. 不信蹉跎到白头:不相信时间会让我等到老去而无所作为。

修辞手法

  • 对比:小舟与公务生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 象征:小舟象征自由与无拘束的生活,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反复:通过重复的句式,强调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追求改变的决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家庭、自由和未来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希冀。通过对比与对照,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鼓励人们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不要让岁月虚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舟:象征自由、轻松与无拘无束的生活。
  • 公门:象征繁忙的官场生活与社会责任。
  • 幽居:象征孤独与压抑的生活环境。
  • 少年游:象征无忧无虑、追求快乐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家近难归暗自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忧愁
    C. 快乐
    答案:B

  2. “往来无碍羡扁舟”中的“扁舟”象征什么?
    A. 繁忙
    B. 自由
    C. 责任
    答案:B

  3. 诗人希望通过“从今鞭著祖生后”来达到什么目的?
    A. 逃避现实
    B. 努力奋斗
    C. 怀念过去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思考。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了对自然与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词对比

将孙俊在的《抗战胜利后感怀二律 其一》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未来的展望,但杜甫更多的是对时局的无奈与感伤,而孙俊则在无奈中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决心,这种对比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下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变化。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近现代诗人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