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八月十三日夜以经筵官番宿翰苑予十五年前曾为学士 其一》

时间: 2025-01-26 05:05:22

玉堂夜直看蝇头,烛尽双莲兴未休。

檐外忽惊凉月在,正移花影到银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堂夜直看蝇头,烛尽双莲兴未休。檐外忽惊凉月在,正移花影到银钩。

白话文翻译:

在玉堂夜晚值班,阅读细小的文字,蜡烛燃尽,双莲图案的灯台依然兴致不减。屋檐外突然惊觉凉月已升起,正是花影移动到银钩的时候。

注释:

  • 玉堂:指翰林院,古代文人学士的官署。
  • 夜直:夜间值班。
  • 蝇头:形容文字细小。
  • 烛尽双莲:指蜡烛燃尽,双莲图案的灯台。
  • 凉月:指秋夜的月亮。
  • 银钩:指月亮的光辉照在钩状物体上,如檐角。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宋代文人,曾任翰林学士,此诗作于丁酉年八月十三日夜,当时他以经筵官的身份在翰林院值班。

创作背景: 诗人在翰林院夜间值班时,感受到秋夜的宁静与月光的清凉,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翰林院的宁静景象。首句“玉堂夜直看蝇头”,展现了诗人专注阅读的情景,蝇头小字体现了工作的细致。次句“烛尽双莲兴未休”,以烛尽而兴致不减,暗示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和对夜晚的喜爱。后两句“檐外忽惊凉月在,正移花影到银钩”,则通过凉月和花影的移动,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捕捉。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学问和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堂夜直看蝇头:玉堂指翰林院,夜直即夜间值班,蝇头形容文字细小,这里指诗人夜间在翰林院值班时阅读细小的文字。
  2. 烛尽双莲兴未休:烛尽表示蜡烛燃尽,双莲可能指灯台上的双莲图案,兴未休表示诗人的兴致并未因夜深而减退。
  3. 檐外忽惊凉月在:檐外指屋檐外,忽惊表示突然意识到,凉月指秋夜的月亮,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突然发现。
  4. 正移花影到银钩:正移表示正在移动,花影指月光下的花影,银钩可能指月亮的光辉照在钩状物体上,如檐角。

修辞手法:

  • 比喻:蝇头比喻细小的文字。
  • 拟人:烛尽双莲兴未休,赋予双莲图案灯台以人的情感。
  • 对仗:檐外忽惊凉月在,正移花影到银钩,形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学问的执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通过描绘夜间值班时的阅读和对月光的感受,诗人传达了对知识和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意象分析:

  • 玉堂:象征学问和官职。
  • 蝇头:象征细致的学问工作。
  • 烛尽双莲:象征夜晚的持续和学问的执着。
  • 凉月:象征秋夜的宁静和时间的流逝。
  • 花影到银钩:象征自然美的捕捉和时光的移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玉堂”指的是什么? A. 翰林院 B. 书房 C. 宫殿 D. 寺庙

  2. “烛尽双莲兴未休”中的“双莲”指的是什么? A. 两朵莲花 B. 灯台上的双莲图案 C. 两根蜡烛 D. 两本书

  3. 诗中的“凉月”象征什么? A. 夏夜的月亮 B. 秋夜的月亮 C. 冬夜的月亮 D. 春夜的月亮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该诗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的感慨和对时光的思考。

诗词对比: 可以将史浩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进行对比,两者都涉及月夜的描写,但情感和主题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史浩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