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慢 酒醒见月》
时间: 2025-01-27 03:47: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亭怨慢 酒醒见月
作者: 刘蘅 〔近代〕
甚吹湿香边云髻。
一枕寒光,月明如水。
院静杯空,为谁前夕尽情醉。
试扶残梦,人犹在惺忪里。
镜影压阑干,恨不照罗衣双倚。
独自听啼鸦隔树,也被寺钟催起。
凄清风露,都忘却翠樽花底。
问褪了两颊轻红,剩多少春酲情味。
料此际天涯,端合凝愁无寐。
白话文翻译:
在微风轻拂下,香气湿润,发髻轻盈。
我在月光如水的宁静夜晚,独自躺在枕头上。
院子里静悄悄的,杯子空空的,前夕的醉意究竟是为谁而尽?
我试着扶起残梦,依旧在朦胧中。
镜中的影子压着栏杆,恨不能照见我那双倚靠的罗衣。
独自听着隔树而来的乌鸦啼叫,寺钟也催促着我醒来。
凄清的风和露水,都让我忘却了那翠樽花底的欢愉。
问问自己,脸颊上的两抹轻红,剩下多少春酣的情味?
想必此时此刻,天涯海角,正好让我凝愁无眠。
注释:
- 甚:多么。
- 吹湿:指微风轻拂,湿润了香气。
- 云髻:女子的发髻,像云彩般轻盈。
- 寒光:指月光,清冷明亮。
- 惺忪:形容刚醒时朦胧的状态。
- 罗衣:轻薄的衣服,常用来形容女子的衣物。
- 啼鸦:乌鸦的叫声,常常与孤独相关联。
- 翠樽:盛酒的器皿,象征欢愉的饮酒场景。
- 春酲:指春天的醉意,象征青春的迷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蘅,近代诗人,生于清末,精通诗词,作品多体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的结合。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擅长描写孤独与思乡的主题。
创作背景:
《长亭怨慢 酒醒见月》创作于一个静谧的夜晚,诗人经历了酒后的清醒,面对月光与孤独,勾起了对过往的回忆与对生活的感慨。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生活中面对孤独与情感的挣扎,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诗歌鉴赏:
这首《长亭怨慢 酒醒见月》以酒后醒来的孤寂为主题,运用细腻的意象和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过往的追忆。开篇的“甚吹湿香边云髻”便营造出一种轻盈的氛围,仿佛微风中流淌着淡淡的香气,令人感到温柔与宁静。接下来的“月明如水”则用清冷的月光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构建出一个既美丽又忧伤的画面。
诗中“院静杯空,为谁前夕尽情醉”一句,表达了对往日欢愉的追忆与对当下孤寂的反思。酒杯的空虚象征着失去的欢乐,而“试扶残梦,人犹在惺忪里”则让人感受到那种从梦中醒来时的迷茫与无奈。
全诗通过对镜影、啼鸦、寺钟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孤独的主题,展现了夜的凄凉与无助。最后两句“问褪了两颊轻红,剩多少春酲情味”不仅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拷问,也是对青春时光的追忆,流露出对过往的依恋与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哲理,既有个人的孤独感,又蕴含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甚吹湿香边云髻:通过“香边云髻”描绘出女子的优雅与轻盈,营造出柔和的氛围。
- 一枕寒光,月明如水:借月光比喻心境,月光的冷清映照出内心的孤独。
- 院静杯空,为谁前夕尽情醉:表达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现时的空虚。
- 试扶残梦,人犹在惺忪里:醒来后的朦胧状态,象征着对过往梦境的依恋。
- 镜影压阑干,恨不照罗衣双倚:镜子中的影像让诗人感到遗憾,因无法照见自己的美好。
- 独自听啼鸦隔树,也被寺钟催起:孤独中听到自然的声音,提醒自己回归现实。
- 凄清风露,都忘却翠樽花底:寒风与露水让人忘却了曾经的欢乐,暗示失落。
- 问褪了两颊轻红,剩多少春酲情味:对青春与醉意的追问,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料此际天涯,端合凝愁无寐:表达了此刻的孤独与无眠,象征着心灵的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月明如水,形象地比喻月光的清澈与冷静。
- 拟人:镜影压阑干,赋予无生命的镜影以情感。
- 对仗:如“独自听啼鸦隔树,也被寺钟催起”,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孤独与思念展开,反映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对往日欢乐的追忆和对现实孤寂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情感描绘,展现了对青春、对美好时光的无奈与缅怀。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考,常用来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
- 酒杯:象征欢愉与醉意,反映对过去的追忆。
- 乌鸦:象征孤独与悲伤,常与夜晚、凄凉联系在一起。
- 镜影:象征自我反思,表现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月明如水”所描绘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兴奋
-
诗人通过“独自听啼鸦隔树”来表现什么主题?
- A. 自然
- B. 孤独
- C. 爱情
-
“问褪了两颊轻红”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过去的欢乐
- B. 未来的希望
- C. 生活的烦恼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口》:李白
- 《静夜思》:李白
- 《送别》: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李白与刘蘅的作品都表现了对孤独的感受,但李白的诗中更多的是对酒的豪情,而刘蘅则更注重内心的细腻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