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 重九西山看红叶寄南田》
时间: 2025-01-27 03:50: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扫残叶西风门掩。犹记春时,海棠开宴。
烛照红妆,夜深花睡影零乱。
回思前梦,空陈迹,成秋苑。
酒醒雁声沉,问唤起离愁何限。
凄黯,只知佳节近,不道看花人远。
茱萸插帽,纵风雨登高还懒。
最怕是旧地重游,又尘涴青衫泪满。
对十里霜红,独向斜阳留恋。
白话文翻译
一阵西风吹来,扫落的残叶将门掩上。依稀记得春天时,海棠花盛开,热闹的宴席上。
烛光映照着红妆,夜深时花儿沉沉入睡,影子零乱不堪。
回想从前的梦,空留痕迹,如今已成秋日的园子。
酒醒时听见雁声低沉,问自己,离愁有多少呢?
凄凉中,只知道佳节将近,却不知看花的人已远去。
插上茱萸的帽子,纵然风雨,登高的兴致也懒得去。
最怕的就是旧地重游,满身尘埃,泪水浸湿青衫。
面对漫天霜红,独自对着斜阳留恋不已。
注释
- 扫残叶:清扫落叶,寓意秋天的到来。
- 西风:象征寒冷的秋风。
- 海棠开宴:春天的花宴,象征春意盎然。
- 烛照红妆:烛光映照着妆容,反映夜晚的情景。
- 酒醒雁声沉:酒醒后听到的雁声,象征孤独与思念。
- 茱萸插帽:重阳节时插茱萸以辟邪,象征佳节。
- 青衫泪满:青衫沾满泪水,表现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驹(1881-1960),字静之,号澄江,近现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及文人。他的诗歌常蕴含浓厚的情感,描写自然景色与人事情感的关系,风格多样。
创作背景
《长亭怨 重九西山看红叶寄南田》创作于秋季,正值重阳佳节,诗人因对往昔的回忆以及对友人的思念而作。诗中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往事的追忆。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流露出深深的感伤与思念之情。开头的“扫残叶西风门掩”以生动的意象引入,展现出秋日的萧瑟气氛。接着,诗人回忆起春天的繁华,表现出岁月的无情与人事的变化。夜晚的烛光映照下,花儿的沉静与影子的凌乱,隐喻着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与无奈。
“回思前梦,空陈迹”一句,直接传达了时间的流逝所带来的空虚感。酒醒后的孤独与思念,尤其是“问唤起离愁何限”,更是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最后几句,诗人以“最怕是旧地重游”来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旧地重游所带来的不仅是美好的回忆,更是无法逃避的悲伤。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融合了对自然的观察与对人生的感悟,使得作品在情感与意境上都达到了很高的层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扫残叶西风门掩:秋风扫落叶,门被掩上,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和内心的封闭。
- 犹记春时,海棠开宴:春天的海棠花盛开,描绘出往日的繁华时光。
- 烛照红妆,夜深花睡影零乱:夜晚的烛光映照着化妆的女子,花儿在夜深时沉沉入睡,影子散乱,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不安的氛围。
- 回思前梦,空陈迹,成秋苑:回顾过去的梦境,如今只剩下空洞的痕迹,变成了秋天的园子,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 酒醒雁声沉,问唤起离愁何限:酒醒后听到的雁声低沉,诗人困惑离愁的深重。
- 凄黯,只知佳节近,不道看花人远:对佳节的期待中掺杂着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无奈。
- 茱萸插帽,纵风雨登高还懒:重阳节的习俗,诗人虽有登高之意,但因风雨而懒于行动。
- 最怕是旧地重游,又尘涴青衫泪满:重游旧地使得诗人感到忧伤,泪水润湿了衣衫,表现出内心的痛苦。
- 对十里霜红,独向斜阳留恋:面对秋天的美景,诗人独自留恋于斜阳下,尽显对时光的眷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愁比作秋风,生动地描绘出情感的沉重。
- 拟人:花儿“睡影零乱”,赋予花儿以人的情感,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语言更加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追忆,表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人在美丽的秋天中感受到的凄凉与失落,折射出对过去的珍惜与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叶: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海棠:代表春天的美好与繁华,映衬着对往昔的怀念。
- 烛光:象征着温暖与孤独,烛光下的红妆暗示着内心的复杂感情。
- 茱萸:重阳节的象征,带有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与思考。
- 斜阳:象征着夕阳西下,暗示着人生的终结与怀旧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佳节”是指哪个节日?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春节 -
“酒醒雁声沉”中,诗人所感受到的情绪是什么? A. 兴奋
B. 悲伤
C. 冷静 -
“对十里霜红”中的“霜红”指的是什么? A. 霜冻的花
B. 秋天的红叶
C. 冬天的雪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张伯驹的《长亭怨 重九西山看红叶寄南田》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色展现了宁静与和谐。两者在意境上有着不同的侧重,但都展现了对生命与时间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