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峰》
时间: 2025-01-11 06:13: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第三峰
作者:常建 〔唐代〕
西山第三顶,茅宇依双松。
杳杳欲至天,云梯升几重。
莹魄澄玉虚,以求鸾鹤踪。
逶迤非天人,执节乘赤龙。
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
孤辉上烟雾,馀影明心胸。
愿与黄麒麟,欲飞而莫从。
因寂清万象,轻云自中峰。
山暝学栖鸟,月来随暗蛩。
寻空静馀响,袅袅云溪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西山的第三峰,山顶上有茅草屋依傍着两棵松树。远远望去,似乎要直达天空,云梯层层叠叠。清澈的月光映照着空灵的天空,仿佛在寻觅传说中的神仙踪迹。那曲折的山路并非凡人所能踏足,只有骑乘赤龙的仙人才能到达。阳光在旁边照射,轻薄的云霞如同轻纱般飘动。孤独的光辉穿透云雾,余晖照亮了我的心胸。我希望与传说中的黄麒麟一起飞翔,但却无法实现。因为在这清静的山中,轻云自然而然地飘荡。山上暮色降临,仿佛在学习栖息的鸟儿,月亮随之而来,与黑暗中的虫鸣交相随伴。我在空旷的静谧中寻找余音,轻柔的钟声在云溪中袅袅而响。
注释
- 杳杳:深远、遥远的样子。
- 莹魄:洁净的光辉,指月光。
- 鸾鹤:古代传说中的神仙,代表高雅和超凡脱俗。
- 逶迤:曲折延伸的样子。
- 执节:持有节操,表示高洁的品德。
- 黄麒麟:传说中的神兽,象征祥瑞和美好。
- 暗蛩:黑暗中的蟋蟀,象征静谧的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常建,字景仁,唐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隽永,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常建隐居于西山之时,表达了他对山水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超凡脱俗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道教思想的向往。
诗歌鉴赏
《第三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山的自然景观,常建通过对山顶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清幽环境的向往。诗中“茅宇依双松”体现了诗人渴望隐居的心情,茅草屋象征着简朴的生活,而双松则传达了自然的和谐美。接下来的“云梯升几重”则引发了读者对至高之处的遐想,诗人通过层层叠叠的云梯,隐喻了通往理想境界的艰难与美好。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融入了对超凡生活的追求,例如“愿与黄麒麟,欲飞而莫从”,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却又无奈于现实的束缚。最后的“袅袅云溪钟”则将诗的意境引向宁静,仿佛让人感受到那份清幽与安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西山第三顶,茅宇依双松:描绘了西山高峰的静谧与优美,茅草屋的存在使得画面更具人情味。
- 杳杳欲至天,云梯升几重:表达了高峰遥远,宛如通往天空的感觉。
- 莹魄澄玉虚,以求鸾鹤踪:月光清澈,仿佛在寻找传说中的神仙之道。
- 逶迤非天人,执节乘赤龙:描绘出曲折的山路与仙人的超凡脱俗。
- 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表现了阳光与云霞交相辉映的美丽景象。
- 孤辉上烟雾,馀影明心胸:抒发了内心的宁静与明晰。
- 愿与黄麒麟,欲飞而莫从:渴望与神兽同行,却又无奈于现实境遇。
- 因寂清万象,轻云自中峰:表达了对自然清静的感受。
- 山暝学栖鸟,月来随暗蛩: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宁静,感受到鸟儿的栖息与月光的陪伴。
- 寻空静馀响,袅袅云溪钟:在静谧中寻求回音,感受自然的声音。
-
修辞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例如“莹魄澄玉虚”运用了比喻,形象化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追求自然与超凡脱俗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清静自然的珍视。
意象分析
- 山:象征着高远、超脱与宁静。
- 云:代表着变化与灵动,传达出轻松自由的意境。
- 月:象征着清幽与孤独,常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
- 鸟:代表着自由与归宿,表现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茅宇依双松”中的“茅宇”指的是什么? A. 茅草屋
B. 松树
C. 山峰 -
诗中“愿与黄麒麟”的意图是什么? A. 渴望与神兽同行
B. 希望得到财富
C. 想要飞翔 -
“云梯升几重”中,云梯象征什么? A. 现实的艰难
B. 追求的理想
C. 生活的无奈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常建的《第三峰》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了山水之美,但常建更侧重于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而王维则专注于秋天的宁静与内心的安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常建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