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三侍御》
时间: 2025-01-11 06:02: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三侍御
作者: 常建 〔唐代〕
高山临大泽,正月芦花干。
阳色薰两崖,不改青松寒。
士贤守孤贞,古来皆共难。
明君错甚才,台上飞三鸾。
操与霜雪明,量与江海宽。
束身视天涯,安能穷波澜。
孤鹤在枳棘,一枝非所安。
逸翮望绝霄,见欲凌云端。
层台何其高,山石流洪湍。
固知非天池,鸣跃同所欢。
谁念独枯槁,四十长江干。
责躬贵知己,效拙从一官。
折翮悲高风,苦饥候朝餐。
湖月映大海,天空何漫漫。
托身未知所,谋道庶不刊。
吟彼乔木诗,一夕常三叹。
白话文翻译:
高山耸立在大泽边,正月里芦花枯干。
阳光照耀着两岸,却无法改变青松的寒意。
士人和贤者都坚守着孤独的贞操,自古以来就很艰难。
明君误解了人才,台上飞舞的三只鸾鸟。
操守如霜雪般明亮,胸怀如江海般宽广。
束缚的身躯看向天涯,怎么能够穷尽波澜?
孤鹤栖息在枳棘丛中,一枝并不是它的安身之处。
展翅欲飞向高空,想要凌云而上。
层层台阶是多么高,山石奔流如洪湍。
我知道这不是天池,欢鸣跃动皆是同类。
谁来怜惜这独自枯槁的身影,四十岁时长江干涸。
自责于自己珍视知己,笨拙地效仿只为一官。
折翅悲叹高风,饥肠辘辘等候早饭。
湖月映照着大海,天空何其广阔无边。
寄身于未知之处,谋划的事情或许不会被记录。
吟咏那高大的乔木之诗,常常在一夜之间叹息三次。
注释:
- 高山:象征高洁的品格与志向。
- 大泽:象征广阔的胸怀与包容。
- 芦花干:正月时节,芦苇枯萎,寓意时光流逝与孤独。
- 士贤:指有德行的士人,强调坚守操守的艰难。
- 明君:聪明的君主,误解人才的现象。
- 鸾:传说中的鸟,象征高雅和才华。
- 孤鹤:象征孤独志向高远的人。
- 枳棘:比喻困境或环境的艰难。
- 托身未知所:意指寄身于不知的地方,表达无所归属的感慨。
- 吟彼乔木诗:吟咏高大树木的诗,反映对理想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常建(约701年-约765年),字景纯,号逢源,唐代诗人,以写景抒情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常建的诗在形式上多采用五言、七言,表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
创作背景:
《赠三侍御》创作于唐代,时值社会动荡,诗人以其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反映出自己对士人孤独与守贞的感慨,以及对明君误解人才的无奈。
诗歌鉴赏:
《赠三侍御》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常建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了士人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孤独感。诗的开头描绘了高山与大泽的壮丽景象,象征着理想与抱负的高远。阳光虽照耀着两岸,却无法改变青松的寒意,暗喻即使在光明面前,内心的孤独依然存在。
“士贤守孤贞,古来皆共难”,强调了士人要坚守道德操守的艰难。接着提到明君的误解,表明即使在理想的社会环境中,人才也可能被冷落和误解。接下来的意象如孤鹤和高空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高远理想的渴望。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道德坚持的执著,以及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无奈和悲哀。通过对比与象征,常建成功地传达了深邃的情感,使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体会到人生的复杂与无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山临大泽:高山屹立,旁边是宽广的大湖,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 正月芦花干:正月时节,芦花已枯,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 阳色薰两崖:阳光照耀下,两岸充满生机,却无法温暖内心的孤冷。
- 不改青松寒:青松依然寒冷,象征士人的坚贞与孤寂。
- 士贤守孤贞:强调士人的道德坚持,孤独而艰难。
- 古来皆共难:历史上,坚守理想的人总是艰辛的。
- 明君错甚才:即使是明君,仍可能误解真正的人才。
- 台上飞三鸾:三只鸾鸟在台上飞舞,象征才华的流失与被忽视。
- 操与霜雪明:操守如霜雪般清澈,内心光明正直。
- 量与江海宽:胸怀如江海般宽广,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 束身视天涯:束缚的身躯向远方眺望,寓意对自由的渴望。
- 安能穷波澜:何以穷尽人生波澜,表达对命运的反思。
- 孤鹤在枳棘:孤鹤栖息于荆棘,象征士人的困境。
- 一枝非所安:孤单的栖息并不是它的归宿。
- 逸翮望绝霄:想要展翅高飞,追求更高的理想。
- 见欲凌云端:渴望凌云而起,表达志向的高远。
- 层台何其高:层层台阶,象征人生的艰难与追求。
- 山石流洪湍:山石奔流如洪水,象征生命的奔腾不息。
- 固知非天池:明白这不是理想的天池,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 鸣跃同所欢:欢鸣共舞,象征人际间的沟通与共鸣。
- 谁念独枯槁:谁来关心这独自枯萎的人生。
- 四十长江干:四十岁时人生干涸,象征中年危机。
- 责躬贵知己:自责珍视知己,强调朋友的珍贵。
- 效拙从一官:笨拙地效仿,忠于一种职业。
- 折翮悲高风:折断翅膀,悲叹高风,象征理想的破灭。
- 苦饥候朝餐:饥饿等待早饭,表现生活的艰辛。
- 湖月映大海:湖中的月亮映照着大海,象征希望与理想。
- 天空何漫漫:天空广阔而无边,寓意未来的无尽可能。
- 托身未知所:寄托于未知的地方,表达对于未来的迷茫。
- 谋道庶不刊:谋求的道路或许不被记录,反映人生的渺小。
- 吟彼乔木诗:吟咏高大的树木之诗,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 一夕常三叹:一夜之间叹息三次,感慨人生的无常与痛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阳色薰两崖,不改青松寒”,形成对比,加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孤鹤在枳棘”,用孤鹤比喻有志之士的困境。
- 象征:高山、大泽、青松等意象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排比:诗中多处使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诗的气势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人以高山和大泽比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表达了士人在坚守道德操守时的孤独与艰难。同时,也反映了对人才被误解的深切关注,以及对生活中困境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山:象征着崇高的理想与精神追求。
- 大泽:象征胸怀与包容,广阔的理想空间。
- 芦花:代表时光流逝与孤独。
- 青松:象征坚韧不拔的品格。
- 孤鹤:象征独立与高洁的志向。
- 鸾鸟:象征被误解的人才能与理想。
- 长江:象征人生的漫长与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高山临大泽”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 B. 友谊的珍贵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A
-
“士贤守孤贞,古来皆共难”的意思是什么?
- A. 有德行的人总是孤独的
- B. 士人们很容易成功
- C. 所有人都能实现理想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明君”误解了什么?
- A. 人才
- B. 士人
- C. 自然
答案:A
-
“孤鹤在枳棘”用来比喻什么?
- A. 困境中的有志之士
- B. 自由自在的生活
- C. 生活的乐趣
答案:A
-
诗的最后提到的“吟彼乔木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追求?
- A. 理想
- B. 富贵
- C. 友情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常建的《赠三侍御》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生活的思考。王之涣通过描绘景色,表达了对人生无限可能的向往,而常建则更多地关注士人的孤独与道德坚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