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感》

时间: 2025-02-04 15:41:27

江近凉风早,楼高野色閒。

秋声先在树,云气不归山。

雄剑对尘匣,新霜点鬓斑。

萧晨感凄紧,独坐忆乡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感
江近凉风早,楼高野色閒。
秋声先在树,云气不归山。
雄剑对尘匣,新霜点鬓斑。
萧晨感凄紧,独坐忆乡关。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凉风早已吹来,楼阁高耸望去,野外的景色显得格外宁静。
树上早已传来秋天的声音,云气却不愿回归那遥远的山峦。
雄健的剑与尘封的剑匣对峙,新霜已点缀在我的白发上。
在这萧瑟的清晨,我感到一阵凄凉,独自坐着思念故乡。

注释

  • 江近:指江河近在身边,暗示环境的凉意。
  • 凉风:形容秋天的风,带有清冷之感。
  • 高楼:指高耸的楼阁,象征人们高处所见的开阔视野。
  • 野色闲:形容野外的景色悠闲自在。
  • 秋声:秋天的声音,可能是风声、落叶声等。
  • 雄剑:象征力量和勇气。
  • 尘匣:尘封的剑匣,暗示被遗忘的历史和荣耀。
  • 新霜:秋天的霜,点缀在白发上,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萧晨:清晨的萧条气氛,带有凄凉感。
  • 乡关:故乡和亲情的象征。

典故解析

本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雄剑”与“尘匣”的对比可以引申为对人生经历与壮志未酬的感慨,这与许多古代英雄传奇故事相呼应,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状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鸣盛,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描写自然风光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很可能是在秋天的某个清晨,诗人独自一人,感受到季节变化带来的情绪波动。结合个人经历与对故乡的思念,诗中流露出一份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诗歌鉴赏

《秋感》是一首浓厚的抒情诗,透过诗人的细腻观察,传达了秋天的凉意与孤独的情感。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秋天的气息,清凉的风和高耸的楼阁,给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萧瑟的氛围。接着,诗人提到“秋声先在树”,这不仅是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捕捉,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随着季节的变化,诗人意识到自己的衰老,白发的出现与新霜的点缀相呼应,凸显了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萧晨感凄紧,独坐忆乡关”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在清晨的孤寂中,思念起故乡,表达了对归属感的渴望和对往昔的怀念。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深沉而真挚,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近凉风早:描绘了江边的秋风,给人一种早秋的凉意。
  2. 楼高野色閒:高楼在俯瞰野外的景色,显得宁静而空旷。
  3. 秋声先在树:秋天的声音,象征着季节的更替,树木是自然的代表。
  4. 云气不归山:云彩未归山,暗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5. 雄剑对尘匣:豪情与沉寂的对比,象征着人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6. 新霜点鬓斑:白发与新霜的结合,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7. 萧晨感凄紧:清晨的萧索感,增强了整体的情绪基调。
  8. 独坐忆乡关:孤独的坐着,思念故乡,情感深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雄剑”与“尘匣”进行对比,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拟人:秋声似乎在树上,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江近凉风早,楼高野色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秋天的凋零和诗人的孤独感展开,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悟,展示了深邃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流逝的时间与思念。
  • 凉风:秋的象征,带有清冷与孤寂的情感。
  • 雄剑:象征力量、理想与追求。
  • 尘匣:象征被遗忘的过去与历史。
  • 新霜: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乡关:故乡的象征,带有浓厚的人情味与思乡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秋感》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鸣盛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雄剑”象征什么? A. 现实的无奈
    B. 理想与追求
    C. 自然的变化
    D. 乡愁

  3. “新霜点鬓斑”中“鬓斑”是什么意思? A. 头发变白
    B. 头痛
    C. 头上的霜
    D. 头发浓密

答案

  1. B. 王鸣盛
  2. B. 理想与追求
  3. A. 头发变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表现秋天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 《山中秋夕》 by 王维: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与内心的感受。

诗词对比

  • 王鸣盛的《秋感》李白的《夜泊牛津》:两首诗都表达了在特定时刻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但王鸣盛更侧重于秋天的情感表现,而李白则更多体现对月夜的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深入了解清代诗人的作品与风格。
  • 《古典诗词鉴赏》:为诗词爱好者提供的鉴赏与解析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