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经檀道济故垒
作者: 刘禹锡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白话文翻译:
长城已经破坏,荒凉的营地上长满了野草,正值秋天。秣陵的士女们仍然在唱着白符鸠的歌声。
注释:
- 万里长城坏:指长城的破败,象征着国家的衰弱。
- 荒营野草秋:荒凉的营地长满了野草,秋天的景象,意味着战乱后的落寞。
- 秣陵:今南京,古地名,指代那些士女。
- 白符鸠:一种鸟,古诗中常用作象征,可能与思乡、哀伤有关。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长城与荒营,暗喻了历史的沧桑与战乱的痕迹,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与人们的情感。白符鸠的歌声则与思乡之情相结合,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湘子,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以其诗歌的清新和风趣著称,常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繁之时。诗人通过对荒凉景象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及对往昔的怀念,寄托了对故国的深情。
诗歌鉴赏:
本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思乡情怀。首句“万里长城坏”直接揭示出国家的衰落,长城作为防御的象征,此时却已是破败不堪,给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接着“荒营野草秋”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日景象,荒凉的营地与野草相映成趣,传达出战乱后人们的无奈与孤独。最后两句则转向秣陵(今南京),尽管环境如此萧条,士女们仍然在唱着象征着希望与传统的“白符鸠”,这不仅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暗示着在困境中仍然保持乐观的精神。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长城坏:表明长城的破败,象征国家的衰弱,给人以历史的感叹。
- 荒营野草秋:描绘出战后荒凉的景象,突出秋天的寂寥与孤独。
- 秣陵多士女:指代在秣陵的士人和女子,反映出社会的生活状态。
- 犹唱白符鸠:尽管环境艰难,他们依旧在歌唱,表现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万里长城”和“荒营野草”,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长城、荒营和白符鸠分别象征着历史、社会现状和人们的精神寄托。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集中在对历史沉重感的反思和对人们生活状态的描绘,表现了在国家动荡、社会变迁中,个体仍然保持希望与追求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城:象征国家的防御与安全,破坏象征着国破家亡。
- 荒营:反映出战乱后的废墟,传递出苍凉与无奈。
- 野草:自然的生长,隐喻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 白符鸠:寄托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城”象征着什么? A. 自然景观
B. 国家安全与防御
C. 个人理想 -
“荒营野草秋”中的“秋”字主要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生命的繁荣
B. 战后的凄凉与孤独
C. 快乐的心情 -
白符鸠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传统与希望
B. 战争与痛苦
C. 个人的追求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描绘战乱对国家的影响,情感深沉。
- 王维的《送别》:表现离别与思乡之情,意境优美。
诗词对比:
- 刘禹锡《经檀道济故垒》与杜甫《春望》: 两首诗均反映了战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刘禹锡更着重于乡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杜甫则更强调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关切。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刘禹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