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小住京华》
时间: 2025-01-10 18:56: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小住京华
作者: 秋瑾 〔清代〕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徒思浙一作独思浙,蛾眉一作娥眉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白话文翻译:
在京城小住,转眼又到中秋佳节。
篱笆下,黄花盛开,秋色如同被擦拭过一般。
四周的歌声已然消散,楚地的曲调也已破碎,
八年的风味如今只能徒然思念浙江。
我苦苦把你,强迫我自己作出妩媚的姿态,但其实并不在意!
独思浙江,虽然我身为女儿,却也不输于男子!
心志却比男子更加猛烈!
想想这一生的肝胆,常常因为他人而热血沸腾。
俗人胸怀又有谁能理解我?
英雄到了末路也必然遭受磨难。
在这莽莽红尘中,哪里能找到知音?
我的青衫已经湿透!
注释:
- 京华:指的是京城,特指北京。
- 中秋佳节:指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
- 黄花:指秋菊,象征着秋天的气息。
- 楚:指楚地,古代地名,今湖北一带。
- 蛾眉:形容女子的眉毛如同蛾子翅膀般细长,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 青衫:古代男子穿的衣服,代表着清贫和志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秋瑾(1875年-1907年),字璇卿,号竞雄,浙江人,清末女革命家、诗人。她是中国近代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以英勇的革命精神和卓越的文学才华而闻名。
创作背景:
《满江红·小住京华》创作于秋瑾流亡京城时期,正值国家动荡、革命思想兴起之际。诗中流露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满江红·小住京华》是一首充满激情与个性的诗作,展现了秋瑾独立自强的女性形象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诗中,作者以中秋佳节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传达出浓厚的思乡之情。但在这优美的外表下,隐藏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理想的追求。
在诗的开头,作者以“早又是,中秋佳节”引入,营造出节日的气氛,接着通过“黄花开遍,秋容如拭”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象。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对过去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表现了作者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诗中反复提到的“思浙”,不仅是对故乡的情感寄托,也象征着作者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守。尽管身处异地,她的内心依然燃烧着对理想的渴求,表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秋瑾在诗中还提到“俗子胸襟谁识我”,表达了她对世俗眼光的不屑与对自我价值的坚持。她以“英雄末路当磨折”自勉,展现出一种不怕挫折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秋天的描绘,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最终凝聚成对知音的渴望,展现了女性在历史变迁中的坚韧与勇气。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 在京城短暂居住,不知不觉又到了中秋节。
-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 篱笆下,黄菊花开得遍地都是,秋天的景色如同被擦拭过一样清新。
-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 四周的歌声已然消散,楚地的旋律也已破碎,经过八年的风味,唯有对浙江的思念。
-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 我苦苦逼迫自己装出妩媚的姿态,但其实并不在意。
-
心却比,男儿烈!
- 我的心志却比男子更加炽烈!
-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 想想这一生的肝胆,常常因为他人而热血沸腾。
-
俗子胸襟谁识我?
- 俗人胸怀又有谁能理解我?
-
英雄末路当磨折。
- 英雄到了末路也必然遭受磨难。
-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 在这莽莽红尘中,哪里能找到知音?
-
青衫湿!
- 我的青衫已经湿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中秋佳节与思乡之情相结合,表现情感的深厚。
- 拟人:秋容如拭,赋予秋天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男儿烈”与“心却比”,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的思考,展现了女性在动荡时代的坚韧与勇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京华:象征着繁华与喧嚣。
- 黄花:象征着秋天、思乡之情。
- 蛾眉:象征着女性的美丽与魅力。
- 青衫:象征着清贫与志向的坚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满江红·小住京华》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秋瑾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春节
B. 中秋节
C. 清明节
D. 端午节 -
“俗子胸襟谁识我”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感慨? A. 对爱情的失落
B. 对社会的失望
C. 对朋友的背叛
D. 对家庭的思念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均展现了女性在动荡时代的情感与思考,但秋瑾更关注于国家的命运,而李清照则侧重于个人的情感纠葛。
参考资料:
- 《秋瑾诗文集》
- 《清代女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