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常德州中感赋》

时间: 2025-01-10 22:47:40

一出江城百感生,论交谁可并汪伦?

多情不若堤边柳,犹是依依远送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出江城百感生,
论交谁可并汪伦?
多情不若堤边柳,
犹是依依远送人。

白话文翻译:

一旦走出江城,心中感慨万千。
谈友情时,谁能与汪伦相提并论?
多情的人不如河堤旁的柳树,
依然是那样依依不舍地送走远行的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江城:指江水环绕的城市,这里指的是常德。
  • 百感生:形容感慨万千,心中涌现出许多感情。
  • 汪伦:唐代著名诗人,因与李白的交情而闻名,常用来比喻深厚的友谊。
  • 多情:指情感丰富的人。
  • 堤边柳:指河堤旁的柳树,常用来象征离别和依依不舍的情感。

典故解析:

  • 汪伦:以汪伦与李白的友谊为典故,表现了朋友间深情厚谊。
  • 柳树:柳树在中国诗歌中常常象征离别,柳树的垂柳似乎在向离去的人招手,增添了离别的愁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秋瑾(1875年-1907年),字佩兰,号璇圭,浙江温州人,清末女权运动先驱、诗人、革命家。她在文学上才华出众,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秋瑾离开常德时,表达了她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伤,深刻反映了她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去常德州中感赋》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深切感怀和对离别的无奈。首句“一出江城百感生”开篇便引入情感的波澜,诗人走出熟悉的江城,心中涌起千般感慨,显示了她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惆怅。接着,诗人通过提到汪伦,表达了对深厚友情的追忆与赞美,汪伦与李白的友谊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参照,突显了她对友情的渴望与珍视。

诗中“多情不若堤边柳”,以柳树作比,生动地描绘了柳树在风中摇曳的姿态,象征着温柔而又依依不舍的情感。这里的柳树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寄托,表现出她对离别的复杂情感。最后一句“犹是依依远送人”,将离别的情景推向高潮,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的情景,情感真挚而动人,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生动,既有对友情的赞美,也有对离别的感伤,展现了秋瑾作为女性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深厚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出江城百感生:走出江城的瞬间,各种感情涌上心头,表明了对故乡的依恋。
  • 论交谁可并汪伦:在谈到友谊时,谁能比得上汪伦,表达对深厚友谊的追忆。
  • 多情不若堤边柳:多情的人不如堤边的柳树,强调了自然景物与人情之间的关系。
  • 犹是依依远送人:柳树依依送别远行的人,表现出离别的愁苦与情感的交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比作多情的象征,形象生动。
  • 拟人:柳树仿佛有情感,在送别中显得更为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江城的眷恋与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诗人对情感的深刻理解和对离别的无奈,展现了她内心深处的柔情与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城:象征故乡,寄托对过去的怀念。
  • 汪伦:友谊的象征,代表深厚情感。
  • 堤边柳:自然的象征,寄托离别的情感,表现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汪伦”是谁?

    • A. 唐代诗人
    • B. 现代作家
    • C. 清代诗人
  2. 诗中“多情不若堤边柳”中柳树象征什么?

    • A. 离别的愁苦
    • B. 美丽的风景
    • C. 友情的珍贵
  3.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离别的感伤
    • B. 对国家的忠诚
    •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色与远方的渴望。
  • 《送友人》:李白的送别之作,情感深厚,展现了同样的离别愁苦,但风格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女诗人诗选》
  • 《诗词的美与解读》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