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百结愁肠郁不开,此生惆怅异乡来。
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
对菊难逢元亮酒,登楼愧乏仲宣才。
良时佳节成辜负,旧日欢场半是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诗人感到愁苦难以发泄,生活在异乡让他倍感惆怅。在思亲的时刻,他向堂上插上了新摘的茱萸,回忆起和妹妹一起窗前吟诗的情景。面对菊花,他却无法品尝到陶渊明的美酒,登高望远时又觉得自己无法比拟王仲宣的才华。良辰佳节却让他感到辜负,往日的欢聚如今只剩下半片苔藓,显得苍凉。
注释:
- 百结愁肠:形容愁苦交织,难以解脱。
- 茱:指茱萸,一种植物,古时用来辟邪。
- 元亮:指陶渊明,名元亮,著名的隐士诗人。
- 仲宣:指王维,字仲宣,唐代著名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
- 良时佳节:指美好的节日,寓意重要的时刻。
- 欢场半是苔:形容往日的欢乐场景如今已被时间覆盖,只有苔藓残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秋瑾(1875-1907),字佩璇,号枕霞,浙江人,近代女权主义者、革命家、诗人。她是一位杰出的女性,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和女性解放,其诗作多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清末,正值国家动荡和社会变革之际,作者身处异乡,心中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与愁苦交织,反映了她对时局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九日感赋》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在重阳佳节时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对人生无奈的感慨。诗的开头“百结愁肠郁不开”直抒胸臆,蕴含了诗人内心深深的忧虑与愁苦,犹如一条无法解开的结。接着,诗人将思念转向亲人,在堂上插茱萸的动作,既是传统节日的习俗,也是对亲人的怀念。通过“忆妹窗前句乍裁”,诗人勾勒出与妹妹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光,情感真挚而温暖。
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又感到环境的孤独与无奈,对比陶渊明的美酒与王维的才华,显现出自我价值的缺失和对才华的自嘲。最后,诗人以“良时佳节成辜负”结束,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惋惜与无奈,暗示了人生的短暂与不可逆转,留下深刻的思考与情感共鸣。这首诗不只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变迁与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体现了秋瑾作为女性诗人特有的敏感与执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百结愁肠郁不开:表现诗人内心的愁苦,愁肠百结,无法释怀。
- 此生惆怅异乡来:感叹生活在异乡的惆怅与孤独。
- 思亲堂上茱初插:在思念亲人的时候,进行插茱萸的传统习俗,蕴含着深情。
- 忆妹窗前句乍裁:回忆与妹妹一起吟诗的情景,表达亲情的温暖。
- 对菊难逢元亮酒:面对菊花,感叹自己无法享受到陶渊明的诗酒之乐。
- 登楼愧乏仲宣才:在高楼之上,感到自愧不如王维的才华。
- 良时佳节成辜负:在美好的节日里感到遗憾与辜负。
- 旧日欢场半是苔:昔日的欢乐场景已被时间覆盖,象征着失落和苍凉。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愁肠”比喻内心的复杂情感。
- 对仗:如“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菊花、茱萸等意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节日的感怀与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困惑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折射出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思考与对自我存在的质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茱萸:象征思念、辟邪,寄托对亲人的祝福。
- 菊花:常与重阳节联系,象征清高与坚韧。
- 苔: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往日欢乐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百结愁肠郁不开”中的“百结”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忧愁
C. 愤怒
D. 疲惫 -
诗中提到的“元亮”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杜甫
C. 陶渊明
D. 白居易 -
“旧日欢场半是苔”中的“苔”象征着什么?
A. 新生活
B. 过去的欢乐
C. 自然景色
D. 亲情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比较秋瑾的《九日感赋》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对亲人和故乡的思念,但秋瑾更多地融入了个人的愁苦与对社会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家庭的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秋瑾诗文集》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