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丰楼饯春,同子珍步子宜韵》
时间: 2025-01-26 05:10: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庭芳 丰楼饯春,同子珍步子宜韵
作者:樊增祥 〔清代〕
青杏生仁,紫桐吹絮,雨余春事将阑。
旧行觞地,芳草未应残。
花暗一重槅子,当花处休掩红蛮。
江南路青鸾信杳,日莫此凭栏。
姗姗。红烛底,招来旧燕,细语相关。
算双瞳爱水,也抵桑乾。
莫怨东风扫地,玉阶畔红药轻翻。
新来事,银笺叠谱,还借素筝弹。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青杏开始发芽,紫桐树上飘落着柳絮,春雨过后,春天的事物即将结束。
旧时饮酒的地方,芳草还未应该枯萎。
花影暗淡在一扇窗子后,正当花期的地方不必遮掩那红色的纱窗。
江南的路上,青鸾的信已经渺无音讯,今天的阳光不再能让我依靠栏杆。
慢慢走来,红烛下,叫来了旧时的燕子,轻声细语相互倾诉。
算是双眼如水,仍然抵得上桑树的丰盈。
不要怨恨东风把落叶扫尽,玉阶旁的红药花轻轻翻动。
新来的事情,银色的纸张叠成乐谱,还借来素色的筝来演奏。
注释
字词注释:
- 青杏生仁:青杏果实开始成熟,生仁指杏仁成熟的状态。
- 紫桐吹絮:紫桐树上柳絮飘落,形容春天的景象。
- 芳草未应残:芳草本应枯萎,但仍然生机盎然。
- 红蛮:指红色的纱窗或帷幕。
- 青鸾信杳:青鸾是一种神鸟,这里指信件或消息未到。
- 玉阶畔红药:玉阶指台阶,红药指红色的花草。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青鸾信,源于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消息和希望。红药则常用来象征美好的景象和生命的活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是清代的诗人,作品兼具古典与新意,注重情感与自然的结合。其诗歌常常描绘春秋季节的美丽景象,表达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春天,正值花开之际,诗人对于春天的留恋与对过往的思念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歌鉴赏
《满庭芳》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词作,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示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开头的“青杏生仁,紫桐吹絮”便将读者带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瞬间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随着诗句的深入,旧地重游的情感逐渐显露,诗人回忆起过去的欢聚与亲密,而“芳草未应残”则传递出一种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诗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如“红烛底”、“旧燕”,不仅描绘了温馨的场景,也唤起了对过往情感的追忆。尤其是“算双瞳爱水”,传达出一种对于深情的理解与感慨,眼中的水光如同往昔的记忆,虽已远去却依然鲜活。
在形式上,这首词采用了较为自由的韵律,配合生动的意象,展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人事变迁的感悟。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充满了人文情怀,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杏生仁,紫桐吹絮,雨余春事将阑。
描述春天的气息,青杏萌芽,紫桐树上柳絮飞舞,春雨过后,春天即将结束。 -
旧行觞地,芳草未应残。
回忆曾经饮酒的地方,芳草依旧生机盎然,未曾枯萎。 -
花暗一重槅子,当花处休掩红蛮。
花影在窗后模糊,正值花期无需遮掩那红色的纱窗。 -
江南路青鸾信杳,日莫此凭栏。
江南的路上青鸾的信未到,今天的阳光不再让我倚靠栏杆。 -
姗姗。红烛底,招来旧燕,细语相关。
缓缓走来,红烛下唤来了旧时的燕子,轻声细语交流。 -
算双瞳爱水,也抵桑乾。
眼睛如水,温柔而深情,能抵得上丰盈的桑树。 -
莫怨东风扫地,玉阶畔红药轻翻。
不必怨恨东风将落叶扫尽,玉阶旁的红药花轻轻翻动。 -
新来事,银笺叠谱,还借素筝弹。
新的事物,银色的纸张叠成乐谱,借来素色的筝来演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算双瞳爱水”,比喻眼神的温柔和情感的深邃。
- 拟人:如“红药轻翻”,赋予花草生命,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文学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春天的美好与人情的留恋展开,表现出诗人对过往的思念与对新生活的期待,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杏:象征新的希望与生机。
- 紫桐:代表春天的到来与繁荣。
- 红烛:象征温暖与亲密的关系。
- 旧燕:代表过往的情感与记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杏生仁”意指什么?
A. 青杏果实成熟
B. 青杏树开花
C. 青杏树枯萎
D. 青杏落果
答案:A -
“江南路青鸾信杳”中青鸾象征什么?
A. 希望与消息
B. 春天的到来
C. 烟雨江南
D. 离别的悲伤
答案:A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喜悦
B. 感伤
C. 怀旧
D. 平静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蝶恋花》
诗词对比:
《满庭芳》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过往的怀念,但樊增祥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描写与人际情感的交融,而李清照则多表现出深刻的内心感受与女性的细腻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魅力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