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胥引》

时间: 2025-01-27 03:31:05

征车将动,愁不成歌,对颦翠叶。

静掩兰房,香铺卧鸭烟罢唼。

别后羞看霓裳,更把筝休轧。

频数更筹,乍寒孤枕偏怯。

尝为霜髭,弄纤纤、向人轻镊。

旧词新句,幽窗时时并阅。

药饵衣衾,愁顿放、一番行箧。

朝晚归家,又烦春笋重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胥引
征车将动,愁不成歌,对颦翠叶。
静掩兰房,香铺卧鸭烟罢唼。
别后羞看霓裳,更把筝休轧。
频数更筹,乍寒孤枕偏怯。
尝为霜髭,弄纤纤向人轻镊。
旧词新句,幽窗时时并阅。
药饵衣衾,愁顿放一番行箧。
朝晚归家,又烦春笋重叠。

白话文翻译

征车即将启程,愁绪难以成歌,面对翠绿的叶子愁眉苦脸。
静静地关上兰房的门,香气缭绕,卧鸭的烟雾也已散去。
分别后羞于再看霓裳,索性把筝琴也暂时不弹。
频频数着筹码,忽然感到寒冷,孤枕之下显得格外怯懦。
曾经的霜鬓,如今轻轻拨弄纤细的指尖向人展露。
旧词新句,在幽静的窗前时常翻阅。
药饵和衣衾,让我愁绪顿时放下,重新整理行囊。
朝夕归家,心中又烦恼春笋的重叠。

注释

  • 征车:指出征的车,象征离别。
  • 翠叶:绿色的叶子,常用来比喻青春或愁苦。
  • 兰房:兰花房间,通常象征清幽和雅致。
  • 霓裳:华丽的衣服,常用来象征美丽的舞姿或高贵的身份。
  • 霜髭:形容年岁或经历的沧桑。
  • 药饵衣衾:指用药物和衣物来安抚自己的情绪。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泽民,宋代杰出的词人,生平不详,但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离愁别绪,情感细腻,常用自然景物来映衬心境。

创作背景:这首《华胥引》是杨泽民在经历离别后写成,表达了对旧情的缅怀和对未来的惆怅。作品反映了宋代人们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华胥引》是一首充满愁绪的词作,体现了作者对离别的深刻感受与思考。开篇“征车将动,愁不成歌”,直接点出离别的主题,作者在即将离去的瞬间,心中满是愁苦,难以自已。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兰房,香气缭绕,营造出一种清幽而又忧伤的氛围。随着离别的来临,曾经的欢愉与美丽都变得羞涩与无奈。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运用了多种细腻而生动的意象,如“霓裳”“筝”等,展现出美好的往昔与对过去的珍惜。而“乍寒孤枕偏怯”则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离别后心中不安的情绪。

整首词在结构上注重对比,前半部分描绘离别前的宁静与美好,后半部分则渐入愁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增强了情感的深度与复杂性。最后一句“朝晚归家,又烦春笋重叠”,不仅仅是一种思念之情的抒发,更是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征车将动,愁不成歌”:征车即将出发,心中忧愁难以化为歌声。
  • “对颦翠叶”:面对翠绿的叶子,愁眉紧锁。
  • “静掩兰房,香铺卧鸭烟罢唼”:安静地关上兰房的门,香气四散,卧鸭的烟雾消散。
  • “别后羞看霓裳,更把筝休轧”:离别之后不愿再看华丽的霓裳,索性不再弹筝。
  • “频数更筹,乍寒孤枕偏怯”:反复数着筹码,忽然感到冷,孤独的枕头显得格外怯懦。
  • “尝为霜髭,弄纤纤向人轻镊”:曾经的霜鬓,轻轻拨弄着纤细的指尖。
  • “旧词新句,幽窗时时并阅”:翻阅旧词新句,时常在幽静的窗前阅读。
  • “药饵衣衾,愁顿放一番行箧”:药物和衣物让我愁绪暂时放下,重新整理行囊。
  • “朝晚归家,又烦春笋重叠”:朝夕归家,心中又烦恼春笋的重叠。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静掩兰房,香铺卧鸭烟罢唼”,形成对照,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如“愁不成歌”,将愁绪拟人化,表现出情感的复杂性。
  • 比喻:用“霓裳”与“筝”来象征美好的回忆与情感牵挂。

主题思想:诗歌围绕离别这一主题,表达了对美好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不安,展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征车:象征离别与旅途。
  • 翠叶:象征青春与愁苦。
  • 兰房:象征清幽与雅致的生活环境。
  • 霓裳:象征美丽与华贵的往昔。
  • :象征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征车将动”指的是什么? A. 旅行
    B. 离别
    C. 归家
    D. 迎接

  2. “静掩兰房”中的“兰房”象征什么? A. 美丽
    B. 忧愁
    C. 清幽
    D. 回忆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与杨泽民的《华胥引》均表达了对离别与孤独的感受,但李清照的词更侧重于细腻的情感描绘,而杨泽民则融合了更多的哲理思考。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词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