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之八》
时间: 2025-01-10 23:06: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遇·之八
作者: 陈子昂 〔唐代〕
吾观昆仑化。日月沦洞冥。
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仲尼推太极。老聃贵窈冥。
西方金仙子。崇义乃无明。
空色皆寂灭。缘业定何成。
名教信纷藉。死生俱未停。
白话文翻译:
我观察昆仑山的变化,日月陷入幽暗的洞穴之中。
精魂在此相交会聚,天地之间孕育出生命。
孔子推崇太极的哲理,老子推崇深邃的玄理。
西方的金仙子,崇尚义理却无明。
空无的色彩皆已寂灭,因缘和业力又能成就什么?
名教的信仰纷纷扰扰,生与死的轮回也未曾停息。
注释:
- 昆仑:传说中的山,象征高远。
- 日月沦洞冥:日月沉没于黑暗的洞中,形容世事的昏暗。
- 精魄:灵魂与精神的结合。
- 天壤:天地之间。
- 仲尼:孔子的别名。
- 太极:哲学思想,代表宇宙的本源与和谐。
- 老聃:老子的别名,他的哲学强调道的深奥。
- 西方金仙:道教中的仙人,代表智慧与长生。
- 名教信纷藉:名义上的教义和信仰杂乱无章。
- 缘业:因缘与业力,佛教用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之昂,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以豪放激昂的诗风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主张文学应反映出社会的真实与人生的深度。
创作背景:
《感遇》系列诗作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思考,受到当时动荡社会的影响,表达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
诗歌鉴赏:
陈子昂的《感遇·之八》以其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诗中通过观察昆仑山的变化,引出日月的沉沦,象征着人世的无常与暗淡。接着,诗人提到精魄的交会,暗示着人与宇宙之间的深刻联系。孔子与老子的哲学思想被引入,展示了对人类智慧的追求与反思。
诗中提到的“西方金仙子”则象征着追求理想与智慧的执着,但此处又流露出一种无奈,因其“崇义乃无明”,说明在追求义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无知的困境。而最后两联则表达了对名教的质疑与对生死轮回的感慨,显现出一种哲理的思索。
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与社会批判意识,值得反复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观昆仑化:开篇抒发诗人对自然的观察,昆仑山既是地理名词,也是精神的象征。
- 日月沦洞冥:描绘宇宙的暗淡与无常,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 精魄相交会:人类精神的交汇,展现人与宇宙的深刻联系。
- 天壤以罗生:天地之间的生命形成,体现出自然的法则。
- 仲尼推太极:引入孔子的思想,强调和谐与理性。
- 老聃贵窈冥:老子的哲学强调深奥的道理,增添了哲思的层次。
- 西方金仙子:象征追求智慧与长生的理想。
- 崇义乃无明:追求义理却常常迷失方向,反映出人性的矛盾。
- 空色皆寂灭:感叹一切的虚无与消逝。
- 缘业定何成:对因缘与业力的思考,质疑其对命运的影响。
- 名教信纷藉:对名义教育和信仰的批判,反映出社会的混乱。
- 死生俱未停:最终强调生死循环的无尽,令人感到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日月沦洞冥”,通过比喻表达宇宙的暗淡。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了整齐的对称,如“精魄相交会,天壤以罗生”。
- 反问:通过质疑的方式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宇宙与人生的关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表现出一种哲学的深邃与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意象分析:
- 昆仑:象征高远与理想。
- 日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精魄:象征精神与灵魂的交汇。
- 金仙子:象征追求智慧与理想的努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感遇·之八》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陈子昂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仲尼”指的是谁?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
诗中描述的“日月沦洞冥”意指什么? A. 光明
B. 黑暗
C. 自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陈子昂与李白同为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多反映哲理与社会现象,而李白则更偏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描写。
- 比较《感遇·之八》和李白的《将进酒》,前者哲理深邃,后者则豪放激昂,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陈子昂传记及其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