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之十八》

时间: 2025-01-10 18:56:53

逶迤势已久。

骨鲠道斯穷。

岂无感激者。

时俗颓此风。

灌园何其鄙。

皎皎于陵中。

世道不相容。

喈喈张长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逶迤势已久。骨鲠道斯穷。岂无感激者。时俗颓此风。灌园何其鄙。皎皎于陵中。世道不相容。喈喈张长公。

白话文翻译:

这条蜿蜒的道路已经延续了很久,艰难险阻让我感到无路可走。难道没有人感到激动、愤慨吗?当今的风气如此消沉。那园子是多么的鄙陋,却在高地上显得格外明亮。世道互相排斥,长公的歌声在空中回荡。

注释:

  • 逶迤:形容道路或山势蜿蜒曲折。
  • 骨鲠:比喻艰难困苦,像鱼刺卡在喉咙。
  • 感激者:指能感受到激动或愤慨的人。
  • :衰败、低落。
  • 灌园:指园艺,形容生活环境的简陋。
  • 皎皎:形容光明、明亮。
  • 世道不相容:社会风气互相抵触。
  • 喈喈:形容鸟鸣声,亦可指人声嘈杂,或形容欢快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子昂,字伯喈,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激昂的诗风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孤独、愤懑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之际,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失望与不满,表达了他对理想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感遇·之十八》通过对蜿蜒道路的描绘,象征着人生的艰难与困苦。诗人以“骨鲠”形象地表达了处境的窘迫,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失落。然而,诗中也隐含着对社会风气的批判,尤其是“时俗颓此风”的提及,显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尽管生活环境“灌园何其鄙”,但在“皎皎于陵中”的描绘中,又透露出一丝希望和光明。最后的“世道不相容”与“喈喈张长公”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对现实的无奈与绝望,而后者则是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对比使整首诗情感更加丰富,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展示了诗人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逶迤势已久”:蜿蜒而行的道路已经存在很久,暗示人生的长途跋涉。
    • “骨鲠道斯穷”:身处困境,感到无路可走,表达了对现状的无奈。
    • “岂无感激者”:反问是否没有人对此感到愤慨,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的失望。
    • “时俗颓此风”:当今的社会风气低落,令人沮丧。
    • “灌园何其鄙”:生活环境的简陋,暗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皎皎于陵中”:在艰难环境中仍然有光明与希望。
    • “世道不相容”:社会的对立与冲突,展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
    • “喈喈张长公”:长公的歌声代表理想与追求的高亢,形成与前面的困难形成对比。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骨鲠”比喻艰难困苦。
    • 对仗:如“灌园何其鄙”与“皎皎于陵中”,形成鲜明对比。
    • 反问:如“岂无感激者”,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愤慨、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复杂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逶迤:象征人生道路的曲折。
    • 骨鲠:象征困难与阻碍。
    • 灌园:象征生活环境的简陋与艰辛。
    • 皎皎:象征希望与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骨鲠”比喻什么?

    • A. 生活的美好
    • B. 处境的艰难
    • C. 人际关系
  2. 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态度是?

    • A. 满意
    • B. 失望
    • C. 无所谓
  3. “皎皎于陵中”中的“皎皎”指的是什么?

    • A. 黑暗
    • B. 明亮
    • C. 低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登高》: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 李白《庐山谣》:也涉及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对比

  • 比较陈子昂与李白的作品,前者更注重社会风气的批判,后者则多表现个人人生的感慨与豪情,展示出不同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文学史》
  • 相关古诗词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