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之十三》

时间: 2025-04-28 09:00:06

林居病时久。

水木澹孤清。

闲卧观物化。

悠悠念无生。

青春始萌达。

朱火已满盈。

徂落方自此。

感叹何时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遇·之十三
作者: 陈子昂 〔唐代〕

林居病时久。
水木澹孤清。
闲卧观物化。
悠悠念无生。
青春始萌达。
朱火已满盈。
徂落方自此。
感叹何时平。

白话文翻译:

在林间居住,生病已很久。
水边的树木显得孤独而清澈。
闲卧于此,观察万物的变化。
悠闲地想着生与死的道理。
青春刚刚萌芽,
红色的火焰已然充盈。
落叶的时节即将来临,
我不禁感叹,什么时候才能平静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林居:指在树林中居住。
  • 水木:水边的树木。
  • :清淡、宁静。
  • 闲卧:悠闲地躺着。
  • 物化:物质的变化。
  • 悠悠:形容心情静远。
  • 无生:对生死的思考。
  • 青春:年轻的时光。
  • 朱火:红色的火焰,象征着生命的热烈。
  • 徂落:指秋天的到来,落叶的时节。
  • 感叹:感慨、叹息。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时间流逝的思考,折射出唐代文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敏感与理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子昂,字伯喈,号履善,唐代初期杰出的诗人。他以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见长,作品多关注社会时事和人生哲理。他的创作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背景以及他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陈子昂生病期间,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与对自然的观察,表达了他在困境中对生命的思考与情感的抒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思考。开篇“林居病时久”,以自我处境为引子,直接传达出诗人因病而感到孤独的情感。接下来的“水木澹孤清”,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图景,展现出诗人对周遭环境的细致观察。通过“闲卧观物化”,诗人表达了对万物变化的沉思,似乎在探讨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状态。

“悠悠念无生”则是对生命与死亡的深刻思考,诗人在此刻特别敏感,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紧接着“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诗人用“青春”与“朱火”象征生命的活力与热情,反映出他对生命力的向往与珍惜。然而,随着“徂落方自此”,自然的规律让诗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终结,最终以“感叹何时平”收尾,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渴望与对未来的不安。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透过自然景象展现出诗人对自身境遇与生命的哲学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林居病时久:在树林中生活,生病的时间已经很久,暗示了孤独和病痛的煎熬。
  2. 水木澹孤清:水边的树林显得清淡孤独,反映出诗人的内心状态。
  3. 闲卧观物化:闲适地躺着,观察万物的变化,展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
  4. 悠悠念无生:心中悠悠地思考生命与死亡,深入哲理的探讨。
  5. 青春始萌达:青春刚刚开始萌芽,象征生命的希望。
  6. 朱火已满盈:火焰已然充盈,代表着热烈与激情。
  7. 徂落方自此:秋天的落叶即将降临,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8. 感叹何时平:感叹何时能获得内心的平静,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朱火”比喻青春与生命的活力。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和韵律增强了整体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在悠闲的自然环境中,诗人思考着生与死,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自然与宁静。
  • :代表流动与变化。
  • 青春: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朱火:象征热情与生命的力量。
  • 落叶:象征时间流逝与生命的结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通过什么自然景象来反映自己的内心状态?

    • A. 山
    • B. 林和水
    • C. 花
    • D. 雪
  2. “朱火”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梦想
    • C. 青春与活力
    • D. 冷漠
  3. 诗中提到的“感叹何时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内心的迷茫与渴望平静
    • C. 对未来的希望
    • D.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月下独酌》中,也体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孤独感,但李白的风格更加豪放和洒脱,而陈子昂则更显得沉静和深邃。通过对比,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诗人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陈子昂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