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诗三十八首 其四》

时间: 2024-09-19 21:23:24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白话文翻译:

乐羊是魏国的将领,为了军功竟然吃掉了自己的孩子。
父子之间的关系尚且如此,其他人又怎能对君主忠诚呢?
我听说中山的宰相,曾经是放牧小羊的翁。
孤独的野兽尚且不忍心这样,何况是为了效忠君主而牺牲呢?

注释:

  • 乐羊:古代魏国的将领,以忠诚著称,但其行为极端。
  • 食子:指乐羊为表现忠诚而吃掉自己的儿子。
  • 殉军功:为军功而牺牲,表示极端的忠诚。
  • 骨肉:指父子、亲情。
  • 安得忠:意为“哪里能够忠诚”。
  • 中山相:指中山国的宰相,古代封建国家的一种官职。
  • 放麑翁:放羊的老人,比喻普通人。
  • 孤兽:孤独的野兽,象征自然界中的生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年-702年),字伯玉,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诗风以豪放、清新著称,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生活在盛唐时期,陈子昂的作品常常抒发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显示出他对忠诚与背叛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感遇诗三十八首》是陈子昂在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的背景下创作的诗集,表达了他对忠臣和忠诚的深切思考。此首诗反映了他对人性和忠诚的质疑,借用历史典故来引发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乐羊吃子这一极端行为,揭示了忠诚的悲剧性。乐羊作为将领,为了展现对国家的忠诚,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最亲近的血肉之躯,这种极端的忠诚令读者震惊。诗中通过“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的对比,表达了陈子昂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深刻洞察。他认为,当连亲情都能被牺牲时,其他人的忠诚又有何意义?这不仅是对乐羊行为的质疑,也是对社会和人性的一种深刻反思。

接下来的句子提到中山相,暗示政治权力的来源和性质。放麑翁的比喻则表明,真正的忠诚并非来自于极端的牺牲,而是来自于自然的人性。孤兽尚且不忍心这样,反衬出人类在权力和忠诚面前所做出的牺牲显得多么荒谬。

整首诗在悲凉的情感中蕴含着对人性的思考,揭示了忠诚在极端情况下的扭曲,展现了陈子昂的深邃思想和对社会的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乐羊为魏将:乐羊是魏国的将领,设定了诗的历史背景。
  2. 食子殉军功:直接表述乐羊的极端行为,突出了忠诚的悲剧性。
  3. 骨肉且相薄:父子之间的关系尚且被牺牲,质疑忠诚的价值。
  4. 他人安得忠:引发对其他人的忠诚的怀疑。
  5. 吾闻中山相:引出中山国的宰相,暗示权力与忠诚的关系。
  6. 乃属放麑翁:强调普通人也有忠诚,反映人性。
  7. 孤兽犹不忍:孤独的野兽都不愿意牺牲自己,表现出忠诚的荒谬。
  8. 况以奉君终:更是讽刺了为了效忠而牺牲的荒唐。

修辞手法:

  • 对比:乐羊的极端忠诚与孤兽的本能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中山相比作放麑翁,象征普通人也能有忠诚之心。
  • 夸张:乐羊吃子这一行为夸大了忠诚的极端。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忠诚的本质,质疑在极端情况下人性与忠诚的关系,表现出对人类情感的深刻反思。通过历史典故,揭示了忠诚可能带来的悲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乐羊:忠诚与牺牲的象征。
  • 食子:亲情的扭曲,极端的忠诚。
  • 孤兽:自然界中生物的本能,反映人性的真实。
  • 中山相:权力与忠诚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乐羊为哪国的将领?

    • A. 魏
    • B. 楚
    • C. 汉
  2. 诗中提到的“放麑翁”是指什么?

    • A. 魏国的宰相
    • B. 放羊的老人
    • C. 战争中的将领
  3. 诗句“骨肉且相薄”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忠诚
    • B. 亲情的疏远
    • C. 对权力的渴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勃《滕王阁序》:同样表现了对忠诚与人性的思考。
  • 李白《将进酒》:探讨了人生与忠诚的主题。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陈子昂的作品在描写忠诚与牺牲的主题上有共鸣,杜甫通过对国家破败的感慨,反映了对忠诚的失落与对人性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陈子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