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时间: 2025-01-27 04:17:10

三分芳髻拢青丝。

花下岁仙姿。

殢雨情怀,沾风踪迹,相见恨欢迟。

能言艳色如桃李,曾折最先枝。

冶叶丛中,间花堆里,那有者相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分芳髻拢青丝。花下岁仙姿。殢雨情怀,沾风踪迹,相见恨欢迟。能言艳色如桃李,曾折最先枝。冶叶丛中,间花堆里,那有者相知。

白话文翻译:

青春的三分之二,轻轻盘起青丝发髻。在花下,岁月显得如此仙气。雨中的情怀,风中的足迹,让我怨恨相见的时光太慢。你能说出那如桃李般艳丽的色彩,曾经折下最早的那一枝。在繁茂的叶间,花丛中,哪里有那知心的人。

注释:

  • 芳髻:指香气四溢的发髻,通常形容女子的美丽。
  • 岁仙姿:岁月中展现的仙女般的姿态。
  • 殢雨:沉浸在雨中的情感。
  • 沾风踪迹:与风的痕迹相交融,形容随风而来的情感。
  • 能言艳色:能言善辩,形容色彩艳丽。
  • 桃李:比喻才华出众的人,常用来形容年轻的女子。
  • 冶叶丛:形容繁茂的叶子和花丛。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桃李”,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或才华出众的人。桃李常被用作春天的象征,象征青春与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泽民为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词作闻名。他的词风清丽,常常融入自然景物与人情,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感悟。

创作背景:

《少年游》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诗人借助青春的美好与爱情的纯真,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与对爱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少年游》是一首充满青春气息的诗作。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年轻女子的美丽和对爱情的向往。开头以“三分芳髻拢青丝”的意象,勾勒出了一位年轻女子的形象,既有青涩的美丽,又透出一丝清丽的气质。诗中“花下岁仙姿”一语,将自然景色与人的青春美丽相结合,仿佛在描绘一种人和自然的和谐。

接下来的“殢雨情怀,沾风踪迹”,则营造了一种浪漫而又带些忧伤的氛围,表现出诗人对相聚的期盼与对时间流逝的惋惜。尤其是“相见恨欢迟”,道出了那份蓄势待发却又无法相拥的情感,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而后面几句“能言艳色如桃李,曾折最先枝”,则将情感的表达推向高潮,诗人在这里用桃李的艳丽比喻年轻女子的美丽与才华,既有对美的赞美,也有一种渴望的情感。在“冶叶丛中,间花堆里”,诗人展现了大自然中的美丽与繁华,却又隐喻着寻找知己的困难,令人深思。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青春的魅力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分芳髻拢青丝:描绘女子的发髻,点出其美丽。
  2. 花下岁仙姿:在花下,青春美丽如仙子般。
  3. 殢雨情怀,沾风踪迹:在雨中感受情感,风中留有足迹的痕迹。
  4. 相见恨欢迟:相见却觉得欢快的时刻太慢。
  5. 能言艳色如桃李:能说出艳丽之色,类似桃李的美丽。
  6. 曾折最先枝:曾经折下最早的花枝,暗含珍贵的回忆。
  7. 冶叶丛中,间花堆里:在繁茂的叶子与花丛中,寻找知己。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桃李比喻年轻女子的美丽。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增强情感的表达。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强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女子的美丽与青春,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展现了青春的短暂与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髻:青春与美丽的象征。
  • :生命与爱的象征。
  • :情感的象征,代表着忧伤与思念。
  • :自由与流动的象征,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相见恨欢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忧伤
    • C. 期待
  2. 诗中提到的“桃李”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富贵
    • C. 忍耐
  3. “冶叶丛中,间花堆里”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 A. 寂静的夜晚
    • B. 繁茂的自然环境
    • C. 荒凉的沙漠

答案:

  1. B. 忧伤
  2. A. 美丽
  3. B. 繁茂的自然环境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如梦令》李清照
  • 《相见欢》李煜

诗词对比:

《少年游》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青春的怀念,两者在情感表达上都非常细腻,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偏向于对过往的回忆和失落的感伤,而《少年游》则更为积极,展现了对未来的期望与渴望。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