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秋胡歌诗 其七》

时间: 2025-01-25 23:14:42

徘徊钟山。

息驾于层城。

徘徊钟山。

息驾于层城。

上荫华盖。

下采若英。

受道王母。

遂升紫庭。

逍遥天衢。

千载长生。

歌以言之。

徘徊于层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徘徊钟山。息驾于层城。
上荫华盖。下采若英。
受道王母。遂升紫庭。
逍遥天衢。千载长生。
歌以言之。徘徊于层城。

白话文翻译:

在钟山徘徊,暂时停驾于高耸的城阙。
上方树荫如华盖,下方采摘如花的英草。
接受了王母的道理,便升入紫色的天庭。
在那逍遥的天路上,享受千年的长生。
我用歌声表达这一切,徘徊在这层城之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徘徊:徘徊不前,形容在某地停留。
  • 钟山:指钟山,地名,象征高远。
  • 息驾:暂时停下车马。
  • 层城:高耸的城阙。
  • 华盖:像华美的盖子,形容树荫浓密。
  • 若英:如同花英,这里形容草木的美丽。
  • 王母:指西王母,传说中掌管长生不老的女神。
  • 紫庭:紫色的宫殿,象征天界。
  • 逍遥: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 千载长生:长生不老,生生不息的状态。

典故解析:

  • 王母:出自道教文化,王母是道教中重要的女神,代表长生不老的理想。接受其道理象征获得了长生的秘诀。
  • 紫庭:代表天界或神秘的境界,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理想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嵇康(223年-263年),字叔夜,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他是“竹林七贤”中的重要成员,以其高洁的品格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著称。嵇康在文学上推崇道家思想,作品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创作背景: 《代秋胡歌诗》是嵇康在动荡的魏晋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动乱和个人理想的影响,以此表达对理想世界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钟山为背景,描绘了一种悠闲自得的境界。诗人通过“徘徊钟山”和“息驾于层城”开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高远的氛围。钟山和层城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表明了诗人对理想之境的向往。接下来的“上荫华盖,下采若英”则描绘了自然的美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受道王母,遂升紫庭”一联,表达了诗人对道教文化的向往,王母的出现象征着长生不老的理想。诗人通过接受王母的教诲,获得了升入紫庭的资格,体现了一种精神的升华与自由。最后“逍遥天衢,千载长生”则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强调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永恒的渴求。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嵇康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徘徊钟山:在钟山附近游荡,表现出一种悠闲的态度。
  • 息驾于层城:在高耸的城阙上暂时停留,表达了一种高远的追求。
  • 上荫华盖:树木茂盛,遮蔽阳光,象征自然的庇护。
  • 下采若英:在地面上采摘美丽的花草,表现了对自然美的欣赏。
  • 受道王母:接受了王母的教义,表明了道教思想的影响。
  • 遂升紫庭:因而升入紫色的天庭,象征着超脱的境界。
  • 逍遥天衢:徜徉在自由的天路上,表现出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情。
  • 千载长生:享受长生不老的理想,表达了对永恒的追求。
  • 歌以言之:用歌声表达内心的感受,显示出诗人的艺术追求。
  • 徘徊于层城:最后又回到层城,强调了诗人对理想的反复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上荫华盖,下采若英”,形成对称美。
  • 比喻:如“华盖”比喻树木的茂盛,形象生动。
  • 夸张:如“千载长生”,夸大了对长生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理想的向往以及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体现了嵇康追求自由和精神升华的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钟山:象征高远和理想的追求。
  • 层城:象征高耸的理想境界。
  • 华盖:象征自然的保护与美好。
  • 王母:象征道教文化和长生的理想。
  • 紫庭:象征超脱的精神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息驾于层城”意指什么? A. 暂时停留
    B. 开车经过
    C. 在城里游玩
    D. 离开城市

  2. “受道王母”中的“王母”是指哪一类角色? A. 仙女
    B. 女神
    C. 妇女
    D. 公主

  3. 诗中表现出对哪种生活状态的向往? A. 忙碌的生活
    B. 逍遥自在的生活
    C. 富裕的生活
    D. 社交的生活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庐山谣》 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进行对比,二者均描绘了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但嵇康更强调道教思想的融入与对长生的渴望,而王维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资料:

  •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 《嵇康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