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氏鸣珰桥》

时间: 2024-09-19 21:38:38

清溪漱碧崖,衮衮寒声落。

子川爱溪声,架桥横绝壑。

山风撼松月,倚槛听喷薄。

遂号曰鸣珰,古人无此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溪漱碧崖,衮衮寒声落。 子川爱溪声,架桥横绝壑。 山风撼松月,倚槛听喷薄。 遂号曰鸣珰,古人无此作。

白话文翻译:

清澈的溪水冲刷着碧绿的崖壁,连续不断的寒声从高处落下。 子川喜爱溪水的声音,于是架起一座桥横跨深谷。 山风摇动松树和月光,我靠着栏杆聆听那喷涌的声音。 因此将这座桥命名为“鸣珰”,古人未曾有过这样的创作。

注释:

  • 清溪:清澈的溪水。
  • 漱:冲刷。
  • 碧崖:碧绿的崖壁。
  • 衮衮:连续不断的样子。
  • 寒声:指溪水流动的声音,因其清凉而称“寒声”。
  • 子川:诗中的人物,可能指作者自己或某位友人。
  • 绝壑:深谷。
  • 撼:摇动。
  • 松月:松树和月光。
  • 倚槛:靠着栏杆。
  • 喷薄:形容水流喷涌的声音。
  • 鸣珰:桥的名字,意为发出声响的玉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中听到溪水声,架桥横跨深谷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声音的喜爱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诗中的“鸣珰”桥可能是作者为了更好地欣赏溪水声而特意命名的。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山中溪水的声音和景致。首两句通过对溪水冲刷崖壁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清凉和连续不断的感觉。中间两句写子川架桥,横跨深谷,展现了对自然声音的喜爱和创造性的行为。最后两句通过对山风、松月和喷薄声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同时以“鸣珰”桥的名字,表达了对这一自然声音的独特赞美。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溪漱碧崖,衮衮寒声落。——清澈的溪水冲刷着碧绿的崖壁,连续不断的寒声从高处落下。
  2. 子川爱溪声,架桥横绝壑。——子川喜爱溪水的声音,于是架起一座桥横跨深谷。
  3. 山风撼松月,倚槛听喷薄。——山风摇动松树和月光,我靠着栏杆聆听那喷涌的声音。
  4. 遂号曰鸣珰,古人无此作。——因此将这座桥命名为“鸣珰”,古人未曾有过这样的创作。

修辞手法:

  • 比喻:“鸣珰”桥的名字比喻溪水声如玉珮发出的声响。
  • 拟人:“山风撼松月”中的“撼”字赋予山风以人的动作,增强了形象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自然声音和景致,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通过架桥和命名“鸣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声音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的行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溪:清澈的溪水,象征纯净和自然。
  • 碧崖:碧绿的崖壁,象征自然的生机和美丽。
  • 寒声:溪水流动的声音,象征清凉和连续不断。
  • 松月:松树和月光,象征宁静和美好。
  • 喷薄:水流喷涌的声音,象征活力和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鸣珰”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座桥 C. 一种玉珮 D. 一种声音

  2. 诗中提到的“子川”最可能是谁? A. 作者自己 B. 一位友人 C. 一位古人 D. 一位隐士

  3. 诗中“山风撼松月”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中景致,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苏轼的《赤壁赋》:通过对自然景致的描写,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文同的《任氏鸣珰桥》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中景致,但文同的诗更注重声音的描写,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景色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山水诗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同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