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肃肃冷风,分生江湄。
却背华林,俯溯丹坻。
含阳吐英,履霜不衰。
嗟我殊观,百卉具腓。
心之忧矣,孰识玄机。
白话文翻译:
冷风瑟瑟地吹来,江边的水面荡漾。
我背对繁华的树林,俯视着红色的沙滩。
阳光照耀着花朵,踏上霜冻的地面也不衰败。
唉,感叹我的异样目光,百花齐放却都显得无生气。
我心中的忧愁啊,谁能识得其中的奥秘?
注释:
- 肃肃:形容冷风呼啸的声音。
- 冷风:寒冷的风,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江湄:江边的水面。
- 华林:繁华的树林,象征美丽的自然环境。
- 俯溯:俯视并回望。
- 丹坻:红色的沙滩。
- 含阳吐英:指阳光照耀着花朵,花朵在阳光下绽放。
- 履霜:踩在霜冻的地面上。
- 腓:指生命力,通常用来形容植物的生机。
- 殊观:独特的观察,形容诗人对于自然的特别见解。
- 百卉具腓:百花齐放,但似乎缺乏生气。
- 玄机:深奥的道理或秘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嵇康(224-263),字叔夜,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和哲学家。他是“竹林七贤”之一,以其清高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受到后人敬仰。嵇康的作品多涉及哲理和自然,具有浓厚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在魏晋时期,士人多追求清谈与隐逸生活,嵇康作为这一风潮的代表,创作了许多反映个人情感和自然哲理的作品。《四言诗 其五》正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意象上以“冷风”、“江湄”、“华林”等自然元素构建了一个冷峻而美丽的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风的寒冷及江边的静谧,突显了内心的孤独感与对生命状态的思考。诗中“含阳吐英,履霜不衰”一联,写出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然而紧接着“嗟我殊观,百卉具腓”则将这种生机与诗人内心的失落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忧愁和对现实的质疑。
全诗通过冷风与温暖阳光的对比,表现了自然的两面性,既有生机又有衰败,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诗人在自然中寻求慰藉,但却发现内心的忧愁无人能解,增添了诗歌的孤独感和哲理深度。通过对自然的观察,诗人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展现了他独特的哲学观和审美情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肃肃冷风,分生江湄:冷风呼啸,江边的水面因风而荡漾,描绘了清冷的气候和静谧的环境。
- 却背华林,俯溯丹坻:诗人背对繁华的树林,目光投向红色的沙滩,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沉思与反思。
- 含阳吐英,履霜不衰:描绘阳光照耀下的花朵,生机勃勃,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 嗟我殊观,百卉具腓:诗人感叹自己与众不同的观察,尽管百花盛开,却感到缺乏生机。
- 心之忧矣,孰识玄机: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疑惑于生命的真谛,暗示一种哲学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肃肃冷风”与“含阳吐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拟人:如“百卉具腓”,赋予花卉以生命的特征,反映诗人对自然的情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来隐喻诗人的内心感受,增强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揭示了生命的生机与消逝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索与对现实的无奈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冷风:象征孤独和清冷的情感。
- 江湄:代表宁静的自然环境。
- 华林:象征繁华与美丽,但同时也指向虚幻的美。
- 丹坻:传达一种温暖与希望的感觉。
- 百卉:象征生命的多样性,表现生命的丰富。
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形成了诗人对生命状态的深刻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肃肃冷风”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温暖
- B. 冷清
- C. 快乐
-
诗人为何“却背华林”?
- A. 讨厌繁华
- B. 寻求宁静
- C. 追求热闹
-
“履霜不衰”意指什么?
- A. 花朵的衰败
- B. 生命的坚韧
- C. 冷风的刺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同样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王维《山居秋暝》:展现了自然的宁静与诗人的闲适。
诗词对比:
- 嵇康与陶渊明:两者均重视自然,但嵇康更显孤独与哲理思考,而陶渊明则流露出田园的恬淡与愉悦。
通过对比,能够更深入理解嵇康诗中对人生的感悟与自然的反思。
参考资料:
- 《魏晋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
- 《嵇康与竹林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