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借永福寺漆台口占似王城山》

时间: 2024-09-19 21:00:41

心如明镜台,此言出浮屠。

后来发精义,并谓此台无。

此台已是赘,何况形而器。

圆释正超然,点头会意思。

多谢城山翁,一语迎禅锋。

顾我尘俗人,与物方溶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心如明镜台,此言出浮屠。
后来发精义,并谓此台无。
此台已是赘,何况形而器。
圆释正超然,点头会意思。
多谢城山翁,一语迎禅锋。
顾我尘俗人,与物方溶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心如明镜般清晰,这种说法源于佛教的浮屠(佛塔)。后来人们领悟了其深意,认为这个明镜台实际上是空无的。这个明镜台本身已经是多余的,更不用说它的形状和器具了。真正的圆满释义是超然的,点头便能领会其中的意思。感谢城山的老前辈,他的一句话让我领悟了禅的锋芒。可我仍然是个尘俗之人,与世俗的事物融为一体。

注释:

  • 浮屠:佛教的塔,象征佛教的教义与智慧。
  • 明镜台:比喻心灵清澈明亮,能够反映真实。
  • 圆释:圆满的解释,超越了形而下的事物。
  • 城山翁:指代某位长者,可能是诗人崇敬的禅师或哲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在抗元斗争中表现出色,后被捕,最终为国殉道。他的诗风豪放激昂,充满爱国情怀,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文天祥被俘后,心情复杂,既有对佛教禅理的思考,也有对自己处境的感慨。文天祥在此环境中,试图通过诗歌与禅宗思想相结合,寻找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明镜台”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明镜象征着清净与明了,诗人将其与浮屠相联系,进一步探讨慈悲与智慧的关系。后半部分提到“圆释”,强调了人生的真谛超越了物质的形态,强调了内心的领悟与理解。

“多谢城山翁”一句,既表达了对前辈的敬仰,也暗示了禅宗思想的传承与启发。诗人虽自谦为“尘俗人”,却在这段反思中寻找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智慧。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而意蕴深厚,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精炼的语言,展现了文天祥内心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人生和佛理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心如明镜台:开篇以“明镜”喻心,形象地表达心灵的清澈。
  2. 此言出浮屠:指出这个比喻源于佛教的教义,具有深刻的哲理。
  3. 后来发精义:引出后来的领悟,强调对内在真理的理解。
  4. 并谓此台无:强调“明镜台”本质上是空的,指向佛教的空性思想。
  5. 此台已是赘:进一步指出这个比喻的多余,呼应“无”的观念。
  6. 何况形而器:质疑物质形态的意义,强调内心的价值。
  7. 圆释正超然:指出真正的理解是超然物外的。
  8. 点头会意思:通过简单的领悟便能体会其深意。
  9. 多谢城山翁:感激传授智慧的前辈。
  10. 一语迎禅锋:一句话如同锋利的剑,直击心灵。
  11. 顾我尘俗人:自谦,承认自己仍然是平凡之人。
  12. 与物方溶溶:描述与世俗事物的融合状态,反映内心的挣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比作“明镜台”,强调心灵的清澈。
  • 对仗:如“此言出浮屠”和“后来发精义”,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反问:如“何况形而器”,引发读者思考。

意象分析:

  • 明镜:象征心灵的清明,反映真实。
  • 浮屠:象征智慧与信仰,传达佛教思想。
  • 城山翁:代表智慧长者,传承与启发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明镜台”比喻什么?

    • A. 物质的形态
    • B. 心灵的清澈
    • C. 佛教的教义
    • D. 城山的风景
  2. “多谢城山翁”中“城山翁”指代的是谁?

    • A. 一位诗人
    • B. 一位长者或禅师
    • C. 诗人的朋友
    • D. 文天祥的父亲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文天祥的诗作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是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的情感,但文天祥更注重哲理的探讨,而王维则更倾向于自然的恬静与人文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文天祥诗文集》
  • 《中国古典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