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先寺寻湛然寺主不见》

时间: 2025-01-10 22:33:00

寂然空伫立,往往报疏钟。

高馆谁留客,东南二室峰。

川原通霁色,田野变春容。

惆怅层城暮,犹言归路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福先寺寻湛然寺主不见
作者:皇甫冉 〔唐代〕

寂然空伫立,往往报疏钟。
高馆谁留客,东南二室峰。
川原通霁色,田野变春容。
惆怅层城暮,犹言归路逢。

白话文翻译:

在寂静的寺庙中我静静伫立,时常听到远处传来的稀疏钟声。
高大的馆舍里,谁能为我留住客人呢?东南的山峰隐约可见。
河流和原野在晴空下显得格外明亮,田野里的景象也变得如春天般美好。
在这层层叠叠的城郭中,傍晚的惆怅涌上心头,我依然希望能在归途上遇见。

注释:

  • 寂然:形容环境的安静。
  • 空伫立:空旷的地方静静地站立。
  • 疏钟:稀疏的钟声。
  • 高馆:指高大的馆舍或客舍。
  • 东南二室峰:指东南方的山峰,可能是特定的山名。
  • 通霁色:清澈的天空和明亮的光色。
  • 田野变春容:田野的景象像春天一样美丽。
  • 惆怅:心中感到忧愁。
  • 层城:指叠加的城郭。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景物描写体现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内心的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皇甫冉,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作在当时颇受推崇,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可能因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游历于寺庙之间,寻访禅师而作。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开头两句以“寂然空伫立”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氛围,接着通过“往往报疏钟”的描写,体现了时间的流逝和内心的空虚。诗中“高馆谁留客”表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似乎在反问,留住朋友的意义何在?而后“川原通霁色,田野变春容”则转向自然的美丽,展现了与世无争的恬淡生活。最后一句“惆怅层城暮,犹言归路逢”将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归路的期待和对现状的无奈,层层叠叠的城郭中,诗人仿佛被困于现实,无法逃离。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自由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寂然空伫立:在寺庙中静静地站着,感受到周围的寂静。
  • 往往报疏钟:偶尔听到远处稀疏的钟声,传达出孤独感。
  • 高馆谁留客:高大的客舍中,没有人来留住我这个过客。
  • 东南二室峰:指向东南的山峰,似乎在引导着诗人的思绪。
  • 川原通霁色:河流和原野在晴空下显得更加明亮。
  • 田野变春容:田野的景象如春天般生机勃勃。
  • 惆怅层城暮:在黄昏时分,层层叠叠的城郭中,心中感到惆怅。
  • 犹言归路逢:仍然希望在回家的路上能遇见些什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高馆”和“东南”形成对比。
  • 比喻:将田野的景象比作春天的美好。
  • 意象:通过“川原”“田野”“层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空间的层次感和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惆怅,诗人通过对环境的细致描写,将内心的孤独与自然的美丽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感共鸣。

意象分析:

  • 寂然:象征宁静和孤独。
  • 钟声:时间的流逝和思绪的牵引。
  • 高馆:象征人际关系的疏离。
  • 春容: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层城:象征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内心的困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寂然”意指什么?
    A. 热闹 B. 安静 C. 忙碌 D. 喧嚣

  2. 诗人提到的“东南二室峰”指的是什么?
    A. 山峰 B. 河流 C. 田野 D. 城市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欢快 B. 忧伤 C. 愤怒 D. 厌倦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斗星》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写自然景色,表达隐逸情怀,但更为宁静。
  • 李白《夜泊牛斗星》:虽同样有孤独感,但更强调豪放与壮丽。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