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江(时僖宗省方南梁)》

时间: 2025-01-25 22:51:04

乱来奔走巴江滨,愁客多于江徼人。

朝醉暮醉雪开霁,

一枝两枝梅探春。

诏书罪己方哀痛,乡县征兵尚苦辛。

鬓秃又惊逢献岁,眼前浑不见交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来奔走巴江滨,愁客多于江徼人。
朝醉暮醉雪开霁,一枝两枝梅探春。
诏书罪己方哀痛,乡县征兵尚苦辛。
鬓秃又惊逢献岁,眼前浑不见交亲。

白话文翻译:

在巴江边上人们纷纷忙碌,愁苦的旅人比江边的渔人还要多。
早晨醉酒,晚上醉酒,雪后天晴时,梅花开始探出春的气息。
上奏的诏书让我感到痛苦,乡里征兵的消息使人更加辛苦。
头发渐渐稀疏,惊叹又一年的到来,眼前却完全看不见亲人。

注释:

  • 乱来:指人们忙乱奔走的状态。
  • 愁客:指的是忧愁的旅人。
  • 朝醉暮醉:形容作者早晨和晚上都沉醉于酒中。
  • 雪开霁:雪后天晴,指天气转好。
  • 诏书:指皇帝发布的命令,这里暗指对自己过错的悔恨。
  • 乡县征兵:指地方征召士兵的苦况。

典故解析:

  • 梅探春:梅花在春天开放,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常用来表达对春天来临的期待。
  • 交亲:指与亲人相见,这里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缺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谷,唐代诗人,字穆之,号阮籍,生于约公元900年,卒年不详。他的诗风清新婉约,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僖宗时期,正值战乱之际,作者身处巴江边,眼见社会动乱,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交织,感慨良多。

诗歌鉴赏:

《巴江》是一首描绘个人情感与国家动荡相结合的诗。诗人通过对巴江边繁忙景象的描写,反映出社会的愁苦与不安。开篇“乱来奔走巴江滨”,即刻引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氛围,显示了人们因战乱而产生的愁苦。接下来的描写则是浓厚的个人情感,诗人饮酒作乐,试图在纷扰的时局中寻得一丝慰藉,但“朝醉暮醉”又映射出他的无奈与迷茫。

“梅探春”的意象则在此时显得尤为珍贵,它既是对春天来临的期待,也是对生命希望的寄托。诗人在战乱的背景下,依然在寻找生命的美好与自然的宁静。

当提到“诏书罪己方哀痛”时,表明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随着社会动荡而来的不仅是对外的压力,还有自我内心的煎熬。最后,诗人感叹“鬓秃又惊逢献岁”,无奈地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与自身的老去,未能与亲人团聚,显得格外伤感。

整首诗以个人情感为主线,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敏感与思考,同时也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乱来奔走巴江滨”:描绘江边人们忙碌的景象,体现战争或动乱带来的焦虑。
    • “愁客多于江徼人”:强调愁苦的旅人数量超过了在江边安静生活的人。
    • “朝醉暮醉雪开霁”:表现诗人沉浸于酒中的状态,雪后的晴天带来一丝清新。
    • “一枝两枝梅探春”:梅花的探出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暗含希望。
    • “诏书罪己方哀痛”:揭示诗人内心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痛苦反思。
    • “乡县征兵尚苦辛”:反映了社会动乱带来的征兵苦况。
    • “鬓秃又惊逢献岁”:感叹时间的流逝与自身的变化。
    • “眼前浑不见交亲”: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与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比:忙碌的人与安静的江边渔人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梅花“探春”,赋予梅花以生命与情感。
    • 象征:梅花象征着春天的希望与生命的力量。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在动荡社会中,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亲情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巴江:象征着江南的自然美景,反衬出动荡的生活。
  • 梅花: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美好。
  • :象征着逃避与麻痹,也反映出诗人的无奈与沉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巴江”指的是哪里?

    • A. 一座城
    • B. 一条江
    • C. 一座山
  2. 诗人“朝醉暮醉”,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无奈
    • C. 忧伤
  3. “鬓秃又惊逢献岁”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叹?

    • A. 时间的流逝
    • B. 战争的结束
    • C. 亲人的到来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郑谷的《巴江》和杜甫的《春望》,两者均表现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但郑谷更多地侧重个人情感,而杜甫则在国家与个人命运之间寻求更广泛的反映。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郑谷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