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事杂诗(八首选—)》
时间: 2025-01-11 23:46: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辽事杂诗(八首选—)
作者:陈子龙 〔明代〕
卢龙雄塞倚天开,
十载三逢敌骑来。
碛里角声摇日月,
回中烽色动楼台。
陵园白露年年满,
城郭青磷夜夜哀。
共道安危任樽俎,
即今谁是出群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卢龙的雄伟边塞,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壮阔的景象。十年来三次遭遇敌军入侵,边疆的号角声仿佛在摇动日月,烽火的光芒让楼台也为之震动。陵园中年年白露满地,城墙上青磷闪烁,夜晚总是充满哀愁。人们常常谈论安危,任凭酒杯在桌上翻滚,如今又有谁能够出众呢?
注释
- 卢龙:指的是古代的一个边塞地区,位于今河北省。
- 雄塞:指雄伟的边塞。
- 倚天开:形容边塞高大,仿佛支撑着天空。
- 十载三逢敌骑来:十年间三次遇到敌人的骑兵进攻。
- 碛:沙漠或戈壁。
- 角声:号角的声音,常用于战斗中。
- 烽色:烽火的光芒。
- 陵园:墓地。
- 白露:秋天的露水,象征时光流逝。
- 青磷:指城郭的灯光。
- 樽俎:酒杯和盛菜的器具,指宴席。
- 出群才:卓越的人才。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绘边塞的战斗和安危,反映了明代的社会现实与战乱背景,暗示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子龙(约1560-1626),明代诗人,以豪放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边塞生活和战争场景,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际,诗人通过描写边塞的战争与哀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乱的无奈。
诗歌鉴赏
陈子龙的《辽事杂诗》通过生动的边塞景象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与人们的无奈。首联“卢龙雄塞倚天开”以豪放的笔调勾勒出边塞的壮丽,令人感受到那份巍峨与壮丽。接下来的“十载三逢敌骑来”则直接切入主题,十年的沧桑与敌人不断的侵扰使人感到无比的压抑与痛苦。
诗中展现的角声与烽火,象征着战争的频繁与不安,诗人以“碛里角声摇日月”描绘出一种震撼人心的景象,似乎时间都因战斗而停滞。后半部分“陵园白露年年满”更是触动人心,白露的意象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同时也带出一种对已故者的哀悼。
最后两句“共道安危任樽俎,即今谁是出群才!”则是对当下社会的不满与反思,既有对安危的思考,也暗含对人才的渴望,显示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关切。整首诗情感深沉,意象丰富,令人感受到深切的历史感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卢龙雄塞倚天开:形象地描绘出卢龙地区的雄壮山川。
- 十载三逢敌骑来:表达了战乱频繁的无奈与痛苦。
- 碛里角声摇日月:号角声与烽火相互呼应,形成了动人的意象。
- 回中烽色动楼台:烽火的光芒让人感受到战斗的紧迫感。
- 陵园白露年年满:时光流逝,白露象征生命的脆弱。
- 城郭青磷夜夜哀:城郭的灯光映衬出夜晚的悲哀。
- 共道安危任樽俎:人们在酒席上谈论安危。
- 即今谁是出群才:反问之中流露出对人才的渴望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壮观的边塞与天相连,增强了气势。
- 对仗:如“角声摇日月,烽色动楼台”,对仗工整,韵律感强烈。
- 拟人:将战争的号角声和烽火赋予生命,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边塞战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与对人才的渴望,展现了悲壮的历史感和对未来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边塞:象征着国家的脊梁,承载着责任与荣耀。
- 角声:战争的声音,象征着动荡与不安。
- 白露:时光流逝的象征,寄托了对逝去生命的哀悼。
- 青磷:象征夜晚的孤独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陈子龙
- D) 白居易
-
“碛里角声摇日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乐
- B) 压抑
- C) 宁静
- D) 忧伤
-
“即今谁是出群才”中的“出群才”指的是什么?
- A) 普通人
- B) 卓越的人才
- C) 战士
- D) 诗人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
- 高适的《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昌龄《出塞》:同样表现边塞生活与战乱,情感上更显豪迈。
- 高适《别董大》: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友情,风格上更为细腻。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虽然主题相似,但各自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陈子龙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