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盆景》

时间: 2025-01-25 19:46:17

红架方瓷花镂边。

绿松刚半尺、数株攒。

斸云根取石如拳。

沉泥上,点缀郭熙山。

移近小阑干。

剪苔铺翠晕、护霜寒。

莲筒喷雨算飞泉。

添香霭,借与玉炉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 盆景
作者: 李符 〔清代〕
红架方瓷花镂边。
绿松刚半尺数株攒。
斸云根取石如拳。
沉泥上,点缀郭熙山。
移近小阑干。
剪苔铺翠晕护霜寒。
莲筒喷雨算飞泉。
添香霭,借与玉炉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精致的盆景景象:红色的架子上有镂空的瓷花,绿色的松树刚好有半尺高,几株树紧挨在一起。云根雕刻成拳头大小的石头,放在沉淀的泥土上,点缀着像郭熙山一样的美景。把盆景移近小栏杆,修剪的苔藓铺成翠绿的晕圈,保护着霜寒的气息。莲筒喷洒着细雨,仿佛是飞泉,增加了香气的氤氲,与玉炉的烟雾交融。

注释

  • 红架:红色的架子,指盆景的支撑结构。
  • 方瓷:方形的瓷器,常用于盆景的容器。
  • 绿松:一种松树,绿色的松针。
  • 斸云根:雕刻出如云朵的根部。
  • 郭熙山:提到的山是北宋画家郭熙所画的山,象征美的自然景观。
  • 莲筒:一种形似莲花的容器,用于喷洒水。
  • 添香霭:增添香气的雾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符,清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在清代,盆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逐渐受到重视,诗人通过盆景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氛围。

诗歌鉴赏

李符的《小重山 盆景》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盆景的美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艺术的深刻理解。整首诗通过对盆景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开篇的“红架方瓷花镂边”,即以色彩鲜明、形状独特的盆景引入,立即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而后面的描写则通过“绿松”“斸云根”等细节,展现了自然的生命力。诗中提到的“郭熙山”不仅是对名画的致敬,也隐喻了自然与艺术的结合。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宁静而优雅,作者通过描绘盆景的静谧之美,反映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尤其是最后两句“添香霭,借与玉炉烟”,将盆景的香气与传统文化中的玉炉香气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红架方瓷花镂边:色彩鲜艳的架子上装饰着花纹精美的瓷器,展现出盆景的精致。
    • 绿松刚半尺数株攒:几株绿松树高约半尺,紧密地攒在一起,表现出生命的繁茂。
    • 斸云根取石如拳:用拳头大小的石头作为盆景的底座,传达出自然的原始之美。
    • 沉泥上,点缀郭熙山:在沉淀的泥土上点缀出如郭熙画作般的山景,表现出艺术的渗透。
    • 移近小阑干:将盆景靠近小栏杆,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 剪苔铺翠晕护霜寒:修剪的苔藓铺成翠绿的色彩,保护着寒冷的霜气,传达出细致入微的关怀。
    • 莲筒喷雨算飞泉:莲筒如同飞泉般喷洒,增添了动感与灵气。
    • 添香霭,借与玉炉烟:香气弥漫,像玉炉中的烟雾一般,营造出悠然的氛围。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莲筒喷雨算飞泉”)、对仗(如“红架方瓷花镂边”与“绿松刚半尺数株攒”)等修辞,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盆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红架: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艺术的创造。
  • 绿松: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持久的生命力。
  • 郭熙山: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自然的和谐。
  • 莲筒:象征着文人的雅趣与对自然美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小重山 盆景》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符
    • C. 白居易
    • D. 王维
  2. 诗中提到的“郭熙山”是谁?

    • A. 一座山
    • B. 一位画家
    • C. 一种植物
    • D. 一种香料
  3. 诗中“添香霭,借与玉炉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忧愁
    • B. 悠然自得
    • C. 愤怒
    • D. 烦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苏轼的《题西林壁》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李符的《小重山 盆景》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但王维更注重意境的深远,李符则偏向细腻的描写与生活的温馨。两者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李符与清代诗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