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时间: 2025-02-04 13:41: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
陈永正
风冷閒窗障碧纱。心期终付水,水流花。重寻休更问琵琶。弦易改,惆怅那人家。芳树已栖鸦。攀枝愁撷叶,数年华。当时悔不各天涯。啼鹃血,犹为洒平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寂寞的秋天,窗外的风透过碧色的帷幕,显得格外寒冷。心中所期盼的情感终究如流水般逝去,水中飘散着花瓣。再次寻觅,已不再问那琵琶声。琴弦虽易于更改,但心中的惆怅却难以消除。繁花似锦的树上已有乌鸦栖息,我在枝头上满心愁苦,却无从采摘那片叶子,时光已悄然流逝。曾经的悔恨让我们未能各自天涯。唯有啼声如血的杜鹃,依然洒落在平沙之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閒窗:闲适的窗子。
- 碧纱:青翠的纱窗。
- 心期:心中的期盼。
- 琵琶:一种传统乐器,此处象征音乐和情感的寄托。
- 弦易改:琴弦可以更换,暗示感情的变化。
- 惆怅:忧愁、怅惘。
- 芳树:花香的树木。
- 栖鸦:有乌鸦栖息,象征孤寂。
- 攀枝愁撷叶:攀爬树枝却因忧愁而无心采摘叶子。
- 啼鹃血:杜鹃的啼叫声如同血一般悲伤。
典故解析
- 杜鹃啼血:与古诗中“杜鹃啼血”类似,常用来形容悲伤的情感。杜鹃在春天鸣叫,古人以其哀怨的叫声象征离别和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永正,现代诗人,生于20世纪,擅长古典词曲的创作,其作品常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美的意象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小重山》创作于个人情感低谷期,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和对情感的追忆。
诗歌鉴赏
《小重山》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邃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开篇的“风冷閒窗障碧纱”,即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引起读者的共鸣,窗外的寒风不仅是气候的冷清,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接下来的“心期终付水,水流花”,则通过流水与花瓣的意象,传达出时间的无情与感情的易逝。
词中反复提到的“琵琶”,不仅是乐器的象征,更是情感与怀旧的载体。琴弦虽然可以更改,但内心的惆怅却难以释怀,这种对比更加凸显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曾经美好时光的渴望。末尾的“啼鹃血,犹为洒平沙”,则以杜鹃的悲鸣作为情感的升华,暗示着对离别的痛苦与无奈。
整首词通过优美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情感的追忆,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冷閒窗障碧纱:描绘寒冷的秋风透过窗帘,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 心期终付水,水流花:心中期望的情感如流水般逝去,花瓣随水漂流,暗示着感情的易逝。
- 重寻休更问琵琶:再次寻找过去的音韵,已不再询问琵琶的声响,表现了内心的无奈。
- 弦易改,惆怅那人家:琴弦虽可更换,但心中的惆怅却难以消解。
- 芳树已栖鸦:繁花树上已有乌鸦栖息,象征着孤独与失落。
- 攀枝愁撷叶,数年华:心中愁苦,无法采摘过去的美好,时间在无声中流逝。
- 当时悔不各天涯:曾经的悔恨让我们未能各自走向天涯。
- 啼鹃血,犹为洒平沙:杜鹃的啼声如血般悲切,依然洒落在平沙之上,象征对失去的哀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中期盼比作流水,强调感情的流逝。
- 拟人:将琴弦拟人化,强调其易变但情感难以释怀。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有对仗工整的特点,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以个人情感为核心,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的交融,表达了对逝去时光与情感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孤独与惆怅的深刻体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纱:象征着清新与孤独的空间。
- 水流花: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易逝。
- 琵琶:代表音乐、情感的寄托。
- 乌鸦:象征孤寂与失落。
- 杜鹃:代表哀怨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乐器是什么?
A. 古筝
B. 琵琶
C. 二胡
D. 笛子 -
填空题:诗中“风冷閒窗障碧纱”描绘了什么样的氛围?
答:___ -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快乐时光的怀念。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
- B
- 寒冷的氛围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如贾宝玉的《桃花扇底春》,同样表达离别与怀念。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绘了对逝去爱情的思念。
诗词对比
- 陈永正的《小重山》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爱与时光的追忆,但前者更为沉郁,后者则带有更多的婉约与柔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词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