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上曲
作者: 王贞白
岁岁但防虏,西征早晚休。
匈奴不系颈,汉将但封侯。
夕照低烽火,寒笳咽戍楼。
燕然山上字,男子见须羞。
白话文翻译:
每年只是在防备敌人,西征的日子迟早会结束。
匈奴人不再是我们的威胁,汉朝的将领只求封侯。
夕阳照射着烽火台,寒冷的号角声在戍楼上回荡。
燕然山上的字迹,男子看到之后会感到羞愧。
注释:
- 虏:指敌人,这里特指北方的匈奴。
- 西征:指向西方出征,针对匈奴的战争。
- 不系颈:匈奴人不再威胁汉朝,意即被击败或不再侵扰。
- 封侯:汉将获得封爵,成为侯爵。
- 夕照:夕阳的光辉,象征着日落的宁静与思考。
- 寒笳:寒冷的号角,象征着战斗和戍守的氛围。
- 燕然山:传说中的山,山上有铭文,意为战功。
- 见须羞:男子看到铭文后感到羞愧,暗示未能报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贞白,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对边疆战乱的思考,诗风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成作于唐代,正值民族冲突频繁的时期,诗人借古抒怀,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塞上曲》是一首反映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古诗,诗中通过对西征的感慨,表达了战士们对持久战争的疲惫与无奈。开头两句“岁岁但防虏,西征早晚休”直接点出诗人心中的忧虑,仿佛每年都在防备敌人,然而战争的结束似乎遥遥无期。接下来的“匈奴不系颈,汉将但封侯”,则展示了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对将领们权力欲望的讽刺,暗示在战争中获得封侯的将领们并未真正为国家的安宁而战。
夕阳下的烽火与戍楼,构成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悲凉的画面,诗中的“寒笳咽戍楼”,不仅描绘了战士们日夜守卫的辛苦,也突显了战斗的无情。最后一句“燕然山上字,男子见须羞”更是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铭文是前人的战功,然而身为男儿的他们却未能继承并发扬光大,因而感到羞愧。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宁与个人责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岁岁但防虏:每年只是在防备敌人,表达对战争的无奈。
- 西征早晚休:战争迟早会结束,但在漫长的岁月中,期望让人失望。
- 匈奴不系颈:敌人不再威胁,暗示对胜利的渴望。
- 汉将但封侯:汉朝的将领只求获得封爵,反映出权力与利益的追求。
- 夕照低烽火:夕阳下的烽火显得格外宁静,传达了战士的孤独与无助。
- 寒笳咽戍楼:寒冷的号角声在戍楼上回荡,象征着辛苦的守卫。
- 燕然山上字,男子见须羞:铭文让人感到羞愧,暗示未能报国的失落与责任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岁岁但防虏,西征早晚休”,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夕阳、烽火、寒笳皆象征战争的无情与守卫的艰辛。
- 反讽:将领们获得封侯,却未能真正为国家安宁贡献力量。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战争的反思,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责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烽火:象征战争与警报。
- 寒笳:象征战斗的悲凉与孤独。
- 燕然山:象征战功与历史的铭记。
- 夕照: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思考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征”是指什么? A. 向南方出征
B. 向西方出征
C. 向东边出征
D. 向北方出征 -
“燕然山上字”是指什么? A. 战斗的胜利
B. 纪念战功的铭文
C. 诗人的家乡
D. 战士们的归宿 -
诗中体现了哪种情感? A. 快乐
B. 无奈与羞愧
C. 轻松与自在
D. 愤怒与抗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
王贞白的《塞上曲》与高适的《燕歌行》均描绘了边疆战争的主题。王贞白更侧重于表达对战争持续的无奈与对和平的渴望,而高适则突出英雄主义和归乡的情感,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明显差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